妇科肿瘤放射治疗及盆腔重要器官防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126

成果描述:

该研究通过系统有序地推进多种先进放疗模式,如盆腔体外照射技术(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精准后装腔内放疗、125I粒子瘤体内植入技术、术中放疗等,明显减少放疗对盆腔重要器官的放射损伤,逐步改善了妇科肿瘤患者放疗后的生存质量;且通过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发现了某些基因与盆腔组织放射损伤密切相关,证实γ-IFN等能够减轻实验兔的放射性损伤等,为降低放射损伤,提供放射防护提供新的思路。在盆腔外照射技术改进方面:从1996年应用专利限光筒开展“妇科肿瘤的术中放疗”,提出术中放疗可以成为对单纯根治性放疗不够敏感及/或预后较差的妇科肿瘤如宫颈腺癌、宫内膜癌或肉瘤、卵巢癌等的一种治疗手段,以提高这些患者的生存率;同时,由于手术中直视下定位,能够做到对小肠、结直肠和膀胱等的最佳保护,明显降低了盆腔重要器官的放射性损伤;另外,也由于盆腔淋巴免疫系统的适度保护,患者术后恢复较好,生活质量较高。自2005年后陆续在国内外杂志发表数篇相关论文,并受邀参加双年度国际术中放疗大会宣读论文;2013年更是以“西安”为标签在美国权威专业书籍《Clinical Radiation Oncology》第三版上与美国斯坦福大学、梅约医学院和西班牙相关国际著名医疗机构的研究成果并列,介绍了妇科肿瘤的临床应用经验。从2006年开始,在国际国内尚无标准盆腔三维适形照射靶区标准之时,认真研究盆腔断层解剖,确定必要的治疗区域,有步骤地对治疗靶区及直肠剂量分布与受照射体积的关系加以临床和剂量学研究,由试行应用到推广采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技术治疗中晚期宫颈癌和其他妇科肿瘤。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宫颈癌盆腔适形放疗较传统的照射模式比较,能够保证治疗效果,甚至提高肿瘤局部辐射剂量;三维适形靶区的设计使直肠和膀胱较传统的前后对穿野放疗模式相比,接受高剂量的体积缩小,临床可见明显减少了直肠和膀胱的放射性损伤发生几率和程度。在后装腔内放疗方面:于2004年在国内率先进行了125I粒子植入在宫颈癌复发转移治疗中的研究,显示出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局部复发转移宫颈癌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并发症少、近期疗效显著的优点,但同时也具有粒子在肿瘤内受组织结构影响不易满足治疗剂量分布需求、效果维持时间有限等应用局限性。在2004-2005年期间,在国内率先应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后装定位–治疗多用平移床”进行后装腔内放疗定位研究,对其剂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做出归类,提出治疗剂量的准确性与宫颈肿瘤的大小、位置,与医护人员的操作技巧密切相关。针对不同的后装腔内放疗等剂量曲线偏移类型,通过调整后装治疗开始时间、叠加体外照射剂量并做照射野的调整,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使盆腔肿瘤区域剂量分布得以均衡,也为进一步开展妇科肿瘤的三维后装放射治疗奠定了扎实基础。盆腔放射损伤及防护的研究方面就盆腔放疗造成放射性肠道损伤等开展了多项相关研究,分别从蛋白质和代谢组学水平发现放射性肠道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如骨桥蛋白、神经分泌蛋白VGF、转甲状腺素蛋白等,取得了有意义的结果;通过蛋白质谱差异的对比,发现β淀粉样蛋白A4和骨桥蛋白与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可能密切相关,基因位点分别是APP和SPP1;还发现葡萄糖、脂类、缬氨酸、组氨酸等代谢物与放射直肠炎的发生发展也可能密切相关。动物实验采用手术中一次大剂量照射所致放射性直肠损伤模型,从组织病理、分子水平观察到IFN-γ对放射性直肠损伤的发生发展具有调控作用,且实验所复制的动物模型与临床发病过程基本相符。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