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X蛋白在肝癌诊治中的机制及临床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123

成果描述:

项目来源及背景:陕西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肝癌发生过程中血供变化的影像表现及分子病理学研究(C0303);陕西省自然基础研究项目:乙肝病毒X蛋白对肝癌血管生成的作用(2007C220);陕西省卫生厅资助项目:HBX与肝癌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性及病理特征(No.2010E10)。中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例,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与慢性乙肝相关的疾病。特别是肝癌的诊治,由于治疗手段相对欠缺,个体化治疗不成熟,疾病的治疗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因此急需新的治疗手段和方法。研究目的及意义在肝癌的抗血管治疗方面,明确了抗病毒治疗在肝癌抗血管生成中的地位。学的检测方法分析肝硬化过程中结节性病变的血供变化,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HBx参与的肝癌血管生成差异表达基因,促进肝癌的早期诊断。主要论点及证据该项目主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临床观察,研究了乙肝病毒X蛋白在肝癌诊治中的机制及临床应用。该研究有助于明确乙肝病毒X蛋白与肝癌血管生成的关系,确定了乙肝病毒X蛋白是肝癌血管生成中的重要调节分子之一。该项目在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与稳定表达乙肝病毒X蛋白基因的肝癌HepG2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研究乙肝病毒X蛋白促肝癌血管生成奠定了理论基础。明确乙肝病毒X蛋白可否作为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标记物或诊疗指标,进而用于乙肝相关性肝癌的预警、诊断、疗效和预后判断,在临床上推广应用。创新点:基因芯片技术可以筛选HBx参与的肝癌血管生成差异表达基因,共筛选出600余差异表达基因,其中UBR3、ATXN3等19条基因经HBx干预后表达量明显上升,FOLR1、HSPs、ZNF等624条明显下降。初步揭示出肝癌血管生成的基因体调控网络,未见国内外有相关报道。乙肝相关性肝癌中CEACAM1的表达下调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生成,参与肿瘤微血管生成,提高其侵袭及转移能力。从病理学及影像学的角度,分析肝硬化癌变过程中的结节性病变的血供变化,揭示肝癌发生过程中血供变化的规律;根据免疫组化方法和影像学方法鉴别良恶性结节。该项目将肝癌血管生成的单基因研究拓展到多基因组合的网状研究中,较为全面地认识了多基因组合共同作用对肝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形成的机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以上的研究为进一步阐明HBx的病例作用、深入理解肝癌血管生成的机制,为肝癌血管疗法提供依据。但对于肝癌血管生成过程中,部分差异表达的基因及功能需进行新的认识和深入的研究。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中国约有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3000万例,每年约有35万人死于与慢性乙肝相关的疾病。特别是肝癌的诊治,由于治疗手段相对欠缺,个体化治疗不成熟,疾病的治疗耗费大量的医疗资源。肝病的防治要求必需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及新的预警、评估手段。该项目的推广正好满足上述条件要求,乙肝感染人群、肝硬化患者及肝癌患者。HBx检测阳性都是该项目推广人群。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存在问题基因芯片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提供高通量信息的工具,课题组成员过去曾利用基因芯片研究过肿瘤血管生成机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课题组还和芯片公司合作,筛选出很多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这些分子的作用网络及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历年获奖情况:陕西省高校教育厅科技三等奖。成果简介要向社会公开,请不要填写商业秘密内容。该研究利用生物学方法结合临床试验,明确乙肝病毒X蛋白与肝癌血管生成关系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揭示肝癌发生过程中血供变化的关系,以提高肝癌早期影像学诊断、病理学基础及抗血管治疗水平。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