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吸浆虫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咸阳市植物检疫站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109

成果描述:

小麦吸浆虫通过幼虫吸食灌浆的小麦籽粒汁液而造成减产,是小麦穗期毁灭性害虫,有麦红吸浆虫和麦黄吸浆虫两种,咸阳市以麦红吸浆虫为主,曾在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大发生,2010年开始,小麦吸浆虫在咸阳市进入新一轮的爆发周期,秦都、渭城、兴平等县市区局部小麦田块爆发成灾,个别田块甚至绝收,诱发群众恐慌心理。为防控该害虫,2011年,课题组开展小麦吸浆虫防控技术试验工作,并承担了市科技局“小麦吸浆虫监测及防控技术研究与推广”项目,2011年承担了由市农业局下达该站实施的“小麦吸浆虫防控技术推广”项目,开展小麦吸浆虫防控技术推广工作,推广期三年。小麦吸浆虫属于双翅目瘿蚊科害虫,在咸阳主要发生于南部低海拔灌区,一般1年发生1代,幼虫发生为害始见期在4月下旬,15~20d后为害结束,弹落土中越夏、越冬,直至翌年小麦抽穗时发育为成虫出土、产卵。通过研究,掌握了科学的监测调查方法,了解了小麦吸浆虫发生规律及分布范围,明确了咸阳主要发生区域小麦吸浆虫系统监测预警时间;探究了小麦吸浆虫防控对策,确定了适合咸阳市的小麦吸浆虫综合防治技术;破解了技术推广难题,实现了防控技术快速大范围的有效应用。该成果一改传统的防治模式,丰富了防治小麦吸浆虫的药剂种类,具有操作性强、劳动强度低、农药用量少且毒性低、环境污染小、兼防对象多,便于发动群防群治和开展专业化防治等优点,适合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群众作务习惯。该成果在研究与推广的基础逐渐得到了完善,顺应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及群众作务习惯,用于关中地区小麦吸浆虫的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控,连续三年在咸阳共实施推广面积363.62万亩,防治效果在90%以上,吸浆虫为害势头得以控制。研究发现,在小麦吸浆虫虫情监测、抗小麦吸浆虫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新型药械及生物农药的研发和推广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2013年获得咸阳市农村科技进步一等奖,2014年获得咸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