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癌肿瘤微环境模拟及相关分子机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零一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968

成果描述:

主要研究内容:1、从基础医学角度对膀胱癌进行了深入探讨,采用了系统生物学、生物通路分析、激光捕获显微切割、Shotgun,iTRAQ蛋白质组学技术等国际上最先进的基础医学理念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工具,进一步推进了膀胱癌的生物标记组及发病机制研究。2、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模拟膀胱肿瘤微环境,进行膀胱癌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片细胞,成纤维细胞的三维共培养并进行化疗敏感性筛选。然后三维共培养环境下进行了癌细胞-间质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研究,并针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膀胱癌能量代谢特点进行了联合靶向治疗探索。发现点:分别以纯化配对膀胱移行细胞癌、间质组织来源细胞亚群为研究对象,并进行综合比对。Shotgun非定量蛋白质组学;iTRAQ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构建蛋白质表达谱并扩大了蛋白质的检出率。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如基因本体论(GO)工具,生物通路模拟器等,节省了科研经费。以新的思考方式对“肿瘤-微环境串话”进行研究。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利用微流控芯片平台选择性对膀胱癌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片细胞,成纤维细胞进行三维共培养以模拟肿瘤微环境。在肿瘤微环境模拟的前提下进行了化疗药敏筛选,使之更接近人体内状况,提高筛选敏感性和精确性。以该研究中发现的肿瘤代谢关键酶为靶点,进行了联合靶向阻断研究。科学价值及应用推广情况:分别构建纯化膀胱移行上皮癌细胞/膀胱移行上皮癌间质细胞;正常移行上皮细胞/正常移行上皮间质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为后续生物标记组研究提供了候选蛋白。生物通路分析为肿瘤恶性驱动机制研究提供了切入点,并为“肿瘤-微环境串话”研究提供了切入点和候选蛋白。建立微流控芯片肿瘤微环境模拟平台,可以更加合理的研究癌发生发展机制,并为膀胱癌精准治疗进行了有益探索。已经成功应用于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等多家三级甲等医院。该项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