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多循环生物倍增污水处理工艺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凌志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凌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凌志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939

成果描述:

生物倍增工艺是由德国Engebart公司于1988年提出的一种新工艺,国内对生物倍增工艺在近10年内才开始研究与应用。一体化多循环高效生物倍增工艺属环境科学技术领域,其是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生化池进水端将入水以低能耗的厌氧区-好氧区的循环方式,高倍稀释污水中COD,从而形成了平缓的降解梯度,使活性污泥系统的驯化环境稳定,因而保证了该工艺所需的优势菌群数量大量繁殖存在。该工艺是构建集厌氧、空气提升、曝气、沉淀四区于一体的生化反应器,使出水COD、氨氮、TN、TP等主要指标达到一级A,其本质特征是厌氧-低溶氧(<1mg/L,是传统工艺的1/2~1/4,节能)条件实现同步或短程生物脱氮并有效去除磷,采用高污泥浓度(5~8g/L,是传统工艺的2倍)以提高生物反应器容积负荷,高倍比多循环以强化泥水混合及生物吸附,无需混合液(内)回流及污泥(外)回流。一体化的生化反应器可实现模块化、成套化、设备化生产,适用于各种工业废水及城镇污水处理。生物倍增工艺是一种与传统活性污泥法不同的革新工艺该工艺具有节能降耗、占地面积小、处理效率高的优点,契合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水污染治理”的发展战略目标和政策导向。该目标产品符合环保部“十二五”规划要求,符合国家节能降耗的要求,对于推动该省乃至全国整个环保行业的发展,对实现“十二五”规划中污染治理目标有重大意义。因而对其进行再研究,开发更高效、更稳定的生物倍增工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工艺拥有专利6件,成果评估证书1件,企标1件,无知识产权纠纷。2012年以该专利技术为课题承担了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3年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2012年1月,企业与河海大学正式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下一步将继续依托河海大学进行产业化过程中的工艺优化等技术研发与专用装备研制等产业化的相关研发。主要技术特点:多循环采用气提技术及推流搅拌器使水力系统形成了三个循环,分别为好氧区内循环、好氧-厌氧区循环、污泥回流循环。大比倍稀释一体化多循环高效生物倍增工艺通过气提区的大比例回流和水流推进搅拌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大比倍稀释效果,稀释倍数可达数十倍之多。同时通过控制搅拌器的转速,可实现流速的调整。低溶解氧高污泥浓度溶解氧控制在0.5mg/L左右,溶解氧浓度主要是通过溶氧仪-鼓风机控制回路控制供风量的大小来对其进行控制,即实现瞬间稀释倍数的调整。一体化池型结构将一个反应池中分为厌氧区、气提区、好氧区、沉淀区四格,污水进入好氧区后与沉淀区中回流污泥混合,在厌氧池中充分释磷。该工艺将生物硝化、反硝化、释磷、吸磷、有机物氧化、沉淀等多个处理单元组合在一个相邻分隔有几个不同处理单元的矩形池中。推广应用情况:该工艺在云南富源县污水处理厂工程(2万吨/天)以及七台河污水处理厂(5万吨/天)应用过程中取得成功,出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经济、社会效益:该工艺在云南富源县污水处理厂工程(2万吨/天)以及七台河污水处理厂(5万吨/天)应用过程中取得成功,出水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已获荣誉:2012年9月,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江苏省科技厅2012年12月,无锡市科技进步奖无锡市人民政府2012年12月,无锡市金桥工程无锡市科协、无锡市经信委、无锡市发改委、2013年10月,国家火炬计划国家科技部2013年10月,第六届无锡市专利奖无锡市科技局2014年3月,第八届江苏省专利奖江苏省知识产权局2014年3月,南通市科学技术奖南通市科技局2014年3月,海门市科学技术奖海门市科技局2014年5月,华夏科学技术奖。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