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F1R在肝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937

成果描述:

原发性肝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五,病死率居第三,其中包括肝细胞肝癌(hepatoeellu1ar carcinoma,HCC)、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死亡率高主要是因为肝癌患者手术切除术后复发率高、放化疗等辅助治疗效果差。研究资料表明,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防治肿瘤与降低病死率的最有效办法。但如何提高早期诊断率,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方法的飞速发展,肝癌的诊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超声检查、CT、MRI和多普勒等检出的占位性病变,有时仍很难确定其性质,而肝动脉造影为侵入性检查,仅能选择性应用。因此,肝癌早期的诊断,特别是对亚临床肝癌的诊断还非常困难。除此之外,由于影像设备昂贵,不便于中、小型医院进行推广和健康普查。临床主要通过测定血清甲胎蛋白(AFP)筛查肝癌,其诊断价值早已被公认,AFP还能预测病情发展及治疗后复发情况。但仍有约40%的早期和15%~20%的晚期肝癌患者血清中检测不到AFP,其原因与有些类型的肝癌细胞不分泌AFP有关。而在一些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中,AFP也升高(在300 ng/ml以内),这引起学术界对AFP诊断肝癌的判断价值进行重新讨论,并继续寻找提高肝癌诊断阳性率的其他辅助诊断标志物。虽然近年来肝癌的临床诊治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由于其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肝癌患者的长期生存仍令人失望。复发转移已成为进一步提高肝癌疗效的瓶颈,临床上迫切需要获取肝癌复发转移的细胞生物学信息和处理机制,设计合理干预治疗的新方法。该项目课题组在张业伟、季国忠的领导和指挥下,围绕着“肝癌发的生发展和复发转移”这一核心问题,在3项国家级基金项目和4项省部级基金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在肿瘤微环境中发现并阐明IGF-1R是通过启动2条信号传递链:RAS-RAF-MAPK和PI3K-PKB/AKT促进肝癌发生发展和转移。阐明CD90+肝癌干细胞促肝癌发生、发展的新机制是通过激活细胞中IGF-1R及其所介导的IGF-Ⅱ/IGF-1R信号通路,使S期CD90明显增加,G0/G1期CD90比例明显下降。同时发现IGF-1R通过IGF-Ⅱ/IGF-1R信号通路对P53也有调控功能。通过分析肝癌细胞生物学信息的处理机制,成功验证anti-AFP scFv介导的慢病毒可将双靶点基因系统高效靶向性转染、杀伤肝癌细胞。从TGF-β/Smad4对细胞主动运动力调控角度出发,首次提出TGF-β/Smad4信号途径通过调控细胞骨架系统调节细胞动力的理论,并从肝癌标本的检测及病例随访等临床层面,探讨TGF-β/Smad4及细胞骨架相关蛋白在肝癌患者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可能价值,从而阐明TGF-β/Smad4信号通路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寻找肝癌转移的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判断预后及发现新的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上述研究结果发表相关论文32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篇,分别发表于《Journal of Hepatology》(IF:10.401)、《Current Cancer Drug Targets》(IF:5.677)等该学科国际权威期刊。研究成果已在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上海瑞金医院、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牡丹江医学院等国内多家医疗机构成功推广应用,并获得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曾在数十场国际主流会议上做大会专题发言。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