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安徽省立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86
成果描述:
| 食管癌在中国是较常见的肿瘤,2009年中国食管发病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5位,死亡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4位,该省亦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由于早期症状不典型,约有2/3患者确诊时已是肿瘤晚期,内科治疗成为主要的的治疗手段。然而,由于欧美国家食管癌发病率并不高,食管癌药物治疗的相关研究并不多,从传统的化疗到近年来的分子靶向治疗,仍然没有突破疗效的瓶颈。该研究组近10年主要从事食管癌药物个体化治疗的相关研究,个体治疗包含肿瘤的个体化及患者自身药物基因组学个体化,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食管癌个体化化疗:该研究组对食管癌肿瘤组织研究表明,ERCC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更好,但对铂类治疗疗效差。随后依据药物遗传多态性理论,回顾性分析应用顺铂联合方案化疗的晚期食管癌患者ERCC1基因多态性与反应率和无进展生存时间的关系,发现ERCC1-C8092A位点A/A或A/C型患者反应率和无进展生存时间优于C/C型患者(P=0.01和0.003),根据该结果,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根据ERCC1-C8092A基因型选择紫杉醇联合顺铂或联合氟尿嘧啶方案与传统的标准治疗相比,其反应率更高(P<0.05),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更长(P=0.004和P=0.007),Ⅲ/Ⅳ级恶心呕吐发生率、Ⅲ/Ⅳ级贫血发生率更低(P<0.001和P=0.001)。通过以上研究,在全国乃至全球领域首次初步建立了食管癌个体化化疗分子模型,提高了晚期食管癌患者化疗的疗效,同时也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毒副反应和经济负担。该研究结果多次在省内、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推广,在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等省内多家医院对晚期食管癌患者治疗前进行ERCC1-C8092A位点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对于非C/C型患者首选顺铂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对于C/C型患者,避免选择含顺铂的化疗方案,此种治疗策略提高了化疗疗效,降低了毒副反应,推动该省乃至中国食管癌个体化疗的发展,同时也减少了“无效化疗”和毒副反应处理的医疗费用,创造了一定的间接经济效益。食管癌分子靶向治疗: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恶性肿瘤治疗的另一治疗途径。但国外关于食管癌分子靶向治疗尚不成熟。该研究组通过回顾性分析68例人食管癌石蜡标本发现periostin表达阳性率与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血管侵犯及TNM分期有关,并影响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时间,EGFR表达与periostin、VEGF、CD31呈显著正相关性,periostin表达阳性的患者微血管密度更高;另外食管鳞癌患者术前血清中升高的periostin浓度是患者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子。通过该研究首次证实了食管癌periostin与肿瘤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关系,为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根据该研究结果已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该研究结果已在安徽省立医院、安徽省立医院西区得到了推广应用,根据periostin表达情况选择合理的辅助治疗和抗血管治疗,使治疗更具有针对性,疗效得到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该研究组对72例食管癌初治患者EGFR基因及蛋白进行了检测,发现其基因突变为零,但表达较高,同时对于顺铂耐治疗失败的患者EGFR表达明显增高(P<0.05)。首次发现该区域内食管癌EGFR突变率极低,食管癌对顺铂获得性耐可能与EGFR过度表达有关。具体研究结果已投稿被接受,并且根据该研究结果已成功申报吴阶平科研基金项目,进一步研究抗EGFR药物对顺铂获得性耐药的逆转。食管癌生物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恶性肿瘤治疗的另一手段,但免疫治疗尚不成熟,多数用于传统治疗无效的患者的姑息治疗。食管癌免疫治疗研究甚少。该研究组通过对比食管癌患者与健康人群发现食管癌患者CD4+CD25++Treg明显升高(P<0.01);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标本发现,患者治疗后CD4+CD25++Treg比例、FOXP3-mRNA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和P<0.05),另外,患者治疗后CD4+CD25++Treg比例下降与否与患者的疾病控制率、总生存时间显著相关(P=0.011和P=0.03)。该结果首次证实了CD4+CD25++Treg在食管癌患者中的诊断与预后预测价值。同时可能为食管癌免疫治疗提供了靶点依据。该结果已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著数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