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华安达集团工艺品有限公司;安徽省颍上县沿淮杞柳种植专业合作社;阜阳市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85
成果描述:
| 安徽沿淮湿地面积广泛,洪涝灾害频发,保护性利用极其有限,灾害应对能力弱,农业结构单一,“三农”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制约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区域。该项目受国家支撑计划课题“沿淮湿地特色植物产业提升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2009BADA6B05)”的支持,重点针对沿淮地区灾害频发的生态环境特点及特色产业抗涝种质资源匮乏、技术落后、病虫害猖獗等突出问题,开展特色资源高效定向培育技术研究,规避自然灾害风险,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实现减灾增效和可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如下:湿地特色植物优良种质资源筛选。经资源利用现状调查和收集,通过种质资源圃比较试验、涝渍试验,并结合田间观测,深入分析了杞柳对涝渍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涝渍促进茎基部皮孔和不定根发育,根系生物量显著增加,增强对渍水低氧的适应;光合系统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及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没有明显变化。在耐涝机制研究的基础上,选育出适宜沿淮、江淮至沿江湿地种植的高产、早熟莲藕新品种-庐藕1号,6月采收,青荷藕亩产达630 kg,避灾增效的优良品种。筛选出适宜淮河湿地耐涝、高产杞柳优良类型4个和无性系7个,莲藕优良品种4个,菱角优良品种3个。淮河湿地特色植物资源定向培育技术体系。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通过田间调查与室内饲养试验,确定杞柳癭蚊是原料林主要害虫,仓储虫害为二突异翅长蠹;经系统观测,明确了杞柳癭蚊和二突异翅长蠹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建立了高效防控技术。基于淮河湿地立地环境特点,系统研究了杞柳原料林长期萌芽更新衰退机制、高效培育的结构配置、精准水肥调控及渍后复壮等关键技术,确定了杞柳原料林最佳经营周期为7-8年,形成了湿地特色资源杞柳与莲藕定向培育技术体系,并进行了产业化示范应用,有效提高了湿地特色产业技术水平和应灾生产能力。复合增效栽培模式:建立优化高效栽培新模式4个。杞柳-杨树复合栽培模式,套植杞柳4-5年,经济效益比杞柳单作提高24.8%。莲藕-春甘蓝复合种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小麦-秋萝卜相比,提高经济效益22.6%。莲藕-水稻复合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提高21.9%。西瓜-荸荠复合种植模式,经济效益提高23.9%。示范应用:研发的技术和成果先后在沿淮、江淮及沿江地区阜阳、六安、合肥、安庆、宣州、马鞍山等市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近三年,技术辐照推广面积累计超过100万亩,沿淮柳编产业由2007年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发展到2012年已突破3亿美元,带动企业和农民新增效益6.3亿元;自项目研发以来,培训基层技术骨干500多人、农民3000多人,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项目于2012年4月完成主体研究和集成示范工作,并通过科技部验收,形成配套的特色产业应灾增效关键技术与系列成果,选育莲藕新品种1个,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制定相关技术规程7项,发表论文21篇,出版著作1本,培养硕、博研究生9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