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安徽省立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78
成果描述:
|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的功能性肠病。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严重者甚至丧失劳动力。其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用药繁多,效果不佳,患者常多方求医,耗资巨大。是消化学科难点。IBS患者症状多样性,针对症状的药物常难以奏效。认为IBS治疗应采取针对生理、生物、精神和社会因素的整体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病因和诱发因素决定治疗方案。强调个体化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症状顽固反复,治疗效果不好的难治性IBS临床特征尚无公认结论;患者常伴精神心理障碍,但临床较普遍识别不足,对抗抑郁药治疗困惑与经验不足、患者依从性差;肠道菌群检测分析的意义、抗生素治疗IBS依据和价值、药物无效的便秘型IBS治疗选择等均是临床未解决的难点与挑战。为此,课题组进行难治性IBS临床特征研究、精神心理社会因素评估、肠道菌群分析、抗生素、抗抑郁药以及生物反馈训练治疗等诊疗技术创新并应用。获得以下成果。对难治性IBS患者进行包括躯体症状、精神症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估及生活事件量表问卷调查。获得难治性IBS临床特征:女性多,腹泻型IBS多见,易合并上消化道症状重叠,多伴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尤其突出,生活质量明显下降。不良精神心理因素是重叠症状产生原因。负性生活事件与该病密切相关。依据大量临床经验提出快速识别诊断IBS伴有精神心理障碍方法、技巧与线索。以上可指导临床诊疗决策。采用个体化抗抑郁药联合消化道药物治疗难治性IBS,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肠道症状,控制抑郁焦虑情绪,显著提高生活质量。获得良好疗效。总有效率达85%以上。患者依从性好。对药物难以奏效的难治性便秘型IBS,进行生物反馈训练治疗,发现其能够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总有效率达75%以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粪便细菌培养、PCR检测粪便和肠粘膜菌群,均发现IBS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不同亚型IBS肠道菌群变化不同,肠菌群和粘膜菌群变化有所不同。为益生菌或抗生素及分型治疗提供了实验室依据。在国内首次报道抗生素利福昔明治疗腹泻型IBS,能调节肠道菌群,总体症状缓解率72%,临床进一步应用效果良好。获得IBS诊疗应用相关的发病机制研究主要成果:先后发现IBS患者存在T淋巴细胞功能减弱和调节紊乱、肠黏膜细胞超微结构异常、脊髓电刺激治疗可恢复结肠内脏高敏感性。均为国内首先报道。证实IBS患者肠道黏膜存在低水平炎症。为IBS诊治新思路与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和佐证。通过实施该项目,每年完成1000人次以上IBS诊疗工作,整体治疗方法总有效率80%以上,达国内先进水平。并通过多次国家和省级学习班、学术会议报告及交流、进修医生培训、疑难会诊转诊、定期技术指导等方式积极向省内外各级医院进行推广应用。大量患者受益。已发表IBS相关论文33篇,其中中华杂志4篇。主要论文被引用106次。参编IBS相关专著2部。学科现有优秀成熟的功能性胃肠病专业团队,培养该专业方向研究生20余名。学科学术技术影响力提升。也明显提升了安徽省IBS诊疗水平和在国内该领域学术地位。收到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