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北京市朝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75
成果描述:
| 男男性行为人群(MSM)是艾滋病病毒传播的高危人群。中国MSM人群和吸毒人群、商业性行为人群、异性传播人群都有密切接触,同时该人群流动性大,很难做到长期追访。在国家科技项目支持下,该课题组开展MSM人群HIV新发感染的动态变化及相关因素研究,分析HIV亚型分布、毒株来源及免疫学特征,开展该人群新型生物医学预防干预措施接受意向调查,为中国制定MSM人群艾滋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首次建立了MSM人群中HIV新发感染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建立了由志愿者组织和相关场所业主参与的MSM人群HIV防治研究机制和MSM人群随访研究的技术和方法;首次采用移动电话结合QQ和短信的MSM人群随访方法,提出了欧美国家普遍采用的社区外展和信件随访在中国的不适用性。通过从2007至2012年在北京MSM人群开展横断面随访研究,首次揭示了该人群HIV新发感染率在2007年为2.6%,2009年为8.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之后处于高位平稳状态,虽然2011和2012年略有下降,但没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分子生物学研究首次揭示早在1994-1996年期间,原来自欧美的B-EU亚群已经和来自泰国的异性间亚型CRF01-AE北京的MSM人群有了交叉组合,并南北两个族群在北京地区也有了组合。同时揭示与2004年在吸毒人群中传播的CRF07-BC也进入北京地区MSM人群,并呈快速上升趋势。鉴于2012年新型毒品使用上升的状况,提示未来北京地区MSM人群和毒品使用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新发感染的细胞因子反应较慢性感染者普遍较低,为艾滋病疫苗建构和新型药品开发提供了线索。首次发现在MSM人群中,普遍存在性交后进行直肠冲洗的习惯,这种高危行为人群主体认知是他们高危的重要危险因素,也首次揭示了在MSM人群中,存在着对中国4种不同的生物医学干预预防措施意愿有着很大的人类学差异,为中国艾滋病防治干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证据基础和干预方向。该研究在国内外杂志发表相关论文72篇,其中SCI收录文章32篇,影响因子109,他引414次,联合培养国内、香港及美国和加拿大博硕士研究生14名。通过该研究项目建立了一支跨学科的艾滋病合作研究团队,并培养了一批中青年专业技术骨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