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梧州市中医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46
成果描述:
| 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来源于2009年度梧州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梧科字【2009】32号,项目编号200902052)。慢性结肠炎是内科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变累及范围包括直肠、乙状结肠、左半结肠、广泛结肠、全结肠,主要特征是结肠粘膜局部水肿,充血,瘀血,出血点,糜烂,溃疡等,临床以腹泻,腹痛为主要表现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趋势,具有病变范围广泛,病性反复发作,治疗效果欠佳,病情迁延难愈,癌变可能性大等特点。为了探索运用中西医结合结肠水疗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其中医治愈率,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依据而开展。技术原理与性能指标:该项目对98例慢性结肠炎病例,分别采用中西医结合中药结肠水疗法(实验组)和采用柳氮磺吡啶2g,地塞米松10mg,保留灌肠治疗(对照组)。治疗3周后,观察两组3周内大便的次数、性状改变及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的变化,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有效率为68.0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合同要求。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慢性结肠炎发病率高,具有病变范围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治疗效果欠佳、癌变可能性大等特点,临床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营养治疗,心理治疗及手术治疗。其中,药物治疗包括西药和中药,西药有氨基水杨酸类、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生物制剂,其副作用大,疗程长,病人难以坚持治疗。中药给药方式包括口服药物和结肠局部给药,口服中药多在胃内吸收,生物利用度低,且不太适应慢性结肠炎病灶分布结肠各段的病理特点。传统的灌肠疗法因肠道没有经过清洁粪便停留肠腔内,灌肠液部分被吸收,药物利用度低;且病灶被粪便遮挡,药物没有充分到达并所,降低疗效。传统的灌肠疗法,插管不深,灌肠液不能到达结肠远端。该项目研究是解决传统口服、灌肠疗法的不足,是集灌洗、给药治疗于一体,采用结肠水疗机经结肠灌注一定数量的水液排除肠道粪便及清洁毒素,去除病变表面粘液及污物,排尽肠腔内粪便水,达到排毒泻浊的作用;再予灌入中药水疗一号或二号方药液,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结肠黏膜病变部位,以达到抗菌消炎,加速结肠粘膜修复与愈合的目的。成果的创造性及先进性在于:该项目是一种集灌洗、给药治疗于一体的新方法。是给药途径和方法创新,有别于传统口服、灌肠疗法。传统口服中药多在胃内吸收,生物利用度低;传统灌肠疗法因肠道没有经过清洁,粪便停留肠腔内,灌肠液部分被吸收,药物利用度低,且病灶被粪便遮挡,药物没有充分到达病所,疗效降低;再插管不深,灌肠液不能到达结肠远端等缺点。该项目先采用结肠水疗机经结肠灌注一定数量的水液排除肠道粪便及清洁毒素,去除病变表面粘液及污物,排尽肠腔内粪便,再予辩证选择水疗一号方或水疗二号方液灌入,范围可到达结肠远端,药物直接作用肠粘膜病变部位,达到抗菌消炎,加速肠粘膜修复愈合;同时具有浓度高,吸收快,作用时间长的优势。该法先用结肠水疗机灌洗清洁肠道内的粪便和湿浊之气,起到排毒泻浊的作用,根据不同证型辩证注入结肠水疗方。湿热型选择水疗一号方,清热除湿,涩肠止痛;湿滞型选择水疗二号方,健脾除湿止泻,活血行气止痛。达到清热排浊、健脾除湿、化瘀止泻的作用。结肠局部使用中药水疗法可以使药物作用直达病所,解决口服中药之不足,能抗菌消炎,逆转慢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病理组织学形态,有效修复肠黏膜,加速肠粘膜修复愈合,具有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治疗效果显著的优点。该研究所采用的水疗一号和水疗二号方灌洗治疗慢性结肠炎,国内未曾有过报道,在该区内尚无先例。该研究成果在学术上将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推广应用前景:是集灌洗、给药治疗于一体的新方法。先用结肠水疗机清洁肠道,再辩证注入结肠水疗方,达到清热排浊、健脾除湿、化瘀止泻的作用。优良率达到95.83%。同时在结肠局部用药使药物作用直达病所,解决口服中药之不足,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效果显著、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且无不良反应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该研究样品量较小,观察时间尚短,有一定局限性,有待于扩大样本量,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并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通过实验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索该疗法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作用机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