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河道组合型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益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33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2012年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合同编号:20123112.项目类别: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制。中国城市河流污染日益严重,许多城市内河出现了季节性或常年性的黑臭现象。城市河道黑臭现象在水环境问题中日益普遍,严重影响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发具有景观生态效应的城市黑臭河道组合型生物生态处理技术和工艺具有重要意义,为城市黑臭河道整治提供一种新的处理模式,为城市黑臭河道整治提供技术支撑和示范。技术原来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曝气充氧是常用的水处理技术,可以加速水体复氧过程,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增强好氧微生物的活力,加强河道自净能力,使污染物质得以快速降解。采用太阳能提供曝气充氧的动力,可节省能源。生物促生剂法是通过向受污染的底泥和水体投放生物激活剂,促进土著微生物的生长,加速污染物的降解。选择对污染物去除好、抗干扰能力强、具有景观效果的本土水生植物,构建生态浮床,通过生态浮床上种植的水生植物,及植物根系附着的微生物膜,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质,改善黑臭河道水体水质,并可长效稳定与保持水体水质。三者的有机结合对黑臭河道水质处理效果明显。性能指标及完成情况:开发适合南方城市黑臭河道的组合型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经研究及示范点建设论证,项目采用的组合工艺技术适合南方城市黑臭河道生物生态修复;提出城市黑臭河道整治的“太阳能曝气+生物促生剂+生态浮床”组合型生态修复技术工艺;建立城市黑臭河道底泥修复与水质改善研究中试试验装置1套;培养涂玮灵、梁益聪、刘成3名研究生;提交城市黑臭河道组合型生物生态修复技术研究报告;申请发明专利1项,专利名称:一种封闭半封闭景观水体治理方法,申请号:201410210869;发表论文4篇,分别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环境工程》和《环境工程学报》期刊上;投稿论文3篇,分别被《环境工程学报》、《环境工程》和《地球与环境》期刊收录。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采用单一一种技术方法对黑臭河道进行治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该项目在对比国内外各类主要河流污染水体治理技术方法优劣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南方城市黑臭河道的特点,采用“太阳能曝气+生物促生剂+生态浮床”的组合型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国内未见有报道。该项目成果采用“太阳能曝气+生物促生剂(微生物菌剂)+生态浮床”的组合型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采用太阳能曝气的方法,利用可再生能源,节省曝气电能费用,降低运行成本;采用组合型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在去除水体污染物、消除水体黑臭的同时,对河道底泥进行修复,消除河道水体内源污染源,改善并长期维持河流水质;采用组合型的修复方法,克服使用单一方法存在的不足和处理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采用生态处理技术,既有河流整治功能又具有景观生态效应。技术的成熟程度、试用范围和安全性:为了消除城市河道的黑臭现象,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国内外开发了相应的河流污染的治理技术,包括截污、清淤、调水换水、曝气、生物净化、生态修复、底泥修复和组合型修复等工程措施。采用单一一种技术方法对黑臭河道进行治理,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处理效果,为克服采用单一方法处理存在的不足,该项目是在对比国内外各类主要河流污染水体治理技术方法优劣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南方城市黑臭河道的特点,研究采用“太阳能曝气+生物促生剂+生态浮床”的组合型生物生态修复技术,进行了组合型生态修复技术的中试试验研究,并在南宁市可利江、贺州市灵峰湖等进行了试用。结果表明,该生物生态组合工艺对黑臭河道及封闭性污染水体修复效果良好,其技术成熟性及安全性有保障。经论证该项目成果可有效改善污染河道水质,恢复水体自净能力,重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其生态自我修复及平衡功能,可消除河道黑臭现象。在贺州市灵峰湖的试用情况表明,经治理后的水质透明度达78cm,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Ⅳ类水标准,部分指标达到或优于Ⅲ类水标准,符合景观娱乐用水要求,达到改善水环境效果。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该生物生态组合工艺经中试试验后,应用于忻城新圩乡、贺州市灵峰广场观光湖水质改善及生态修复工程,其水质及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该项目技术完成中试阶段研究后,可直接应用到中国城市黑臭河道的处理中,对改善中国城市受污染河流水体水质具有重大意义。下一步将该项目技术成果推向市场,加大技术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