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损伤功能重建与再生修复及临床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上海市同济医院;同济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641

成果描述:

该项目属临床医学科学技术领域。脊柱脊髄损伤致残率高,损伤后脊柱脊髓结构功能重建及再生修复迄今仍是医学研究热点及难题。历时10余年,聚焦于脊柱脊髓损伤修复重建关键问题,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开展了系列基础与临床研究,提出并构建“外科+康复”一体化救治模式,并在临床应用及推广。该项目的原创性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脊柱脊髄损伤功能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采用有限元动态分析法分析得出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主要损伤机制为暴力经由“关节突-椎弓根-椎体后上缘”传导致椎体骨折,人体标本生物力学研究证实短节段椎弓根钉结合椎体增强术可有效增加内固定的稳定性,为临床伤椎微创重建新术式提供了生物力学理论基础,由此提出经椎弓根伤椎微创重建新思路,设计出系列手术器械及内植物并获批发明专利。脊柱脊髄损伤再生修复的生物学研究:分析得出脊髓损伤早期微环境调控相关基因表达上调,构建出可促进干细胞更新和干性维持的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颗粒,发现DNA甲基化转移酶可调节神经干细胞分化方向及增殖速度,并首次利用单细胞表达谱测序揭示人类胚胎早期决定细胞分化与发育调控的候选关键基因群,发现VEGF联合bFGF可激活室管膜区静息态神经干细胞,为干细胞再生修复脊髄损伤及全过程康复新策略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脊柱脊髓损伤控制与全过程康复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构建“外科+康复”一体化临床救治模式,建立“早期损伤控制及全过程康复”的脊柱脊髓损伤综合干预体系。依据损伤控制理念,设计并开展了伤椎单/双侧置钉术式、伤椎椎体增强术式及伤椎置钉联合椎体增强术式,形成系列伤椎重建的新方案;依据全过程康复理念,将康复治疗贯穿脊柱脊髓损伤救治全过程,采用运动物理康复结合肌电反馈促进患肢感觉与运动功能恢复,通过肌电引导实现高选择性肉毒毒素注射治疗继发性肌肉痉挛,提高脊髓损伤后肌紧张与疼痛的治疗效果,减少脊柱脊髓损伤并发症。该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75篇,其中SCI论文38篇,总影响因子225.7分,被引683次;授权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包括2项美国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5项。脊柱脊髄损伤综合治疗策略及相关技术在百余学术会议上进行交流。作为论坛主席单位承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第81期双清论坛,并在大会上提出了“脊髄损伤临床综合治疗策略”,得到国内外脊柱脊髄损伤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举办国家级“脊柱脊髓损伤新理论新技术进展”学习班三期,推广相关临床研究成果。有关脊柱脊髓损伤治疗策略、外科干预方法与技术和全过程康复体系等成果在国内被广泛应用。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