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疾病相关基因的麻风精准诊疗技术与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山东省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安徽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639

成果描述:

麻风是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政府重点防控的慢性传染病,虽然治疗学的进步使现症病人大幅度减少,但由于缺乏一级预防措施,该病仍在国内外流行;新发病例畸残近30%,部分地区达40%以上;药物不良反应致患者死亡率在10-11%。为消除麻风危害,卫生部联合十一部委发布了《全国消除麻风病危害规划(2011-2020年)》。该项目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科技攻关,主要创新如下:1.发现麻风18个风险位点:由于缺乏有效的疫苗,麻风的发病尚不能预防,因此发现麻风的生物学标志进而对个体发病做风险预测就显得特别重要。该项目率先建立了国际上单中心最大、最丰富的麻风遗传资源库,采用全基组疾病性状关联分析发现了麻风的18个风险位点,为进行麻风风险预测、精准诊断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研究结果分别发表于《N Engl J Med》(IF:47.05, 2009);《Nat Genet》(IF:35.532,2011);《Am J Hum Genet》(IF:11.202,2012)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2.创建了麻风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大规模的麻风高危个体筛选、亚临床患者确诊的策略:基于发现的18个麻风风险位点,该项目构建了麻风发病风险预测模型(AUC=74%),通过SNP分型、风险系数计算等筛选高危个体及亚临床患者,实施精准预测,为早期治疗提供依据。该项目实施以来使山东省新发病人数降低84%,畸残比由最高时的45%下降至16.7%;在全国推广后大幅度降低了新发病人数和畸残率——2014年全国共报告发现麻风人823例,比2010年(1324例)减少了37.8%;2013、2014年新发病例2级畸残比较前两年下降26%。相应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3.发现氨苯砜综合症的风险位点HLA-B*13:01:麻风的治疗方案虽然对多数患者有利,但缺乏精准治疗手段,导致重症药物不良反应(氨苯砜综合症)的发生,死亡率达10-11%。该项目采用全基因组疾病性状关联分析及二代测序技术发现了氨苯砜综合症的风险位点HLA-B*13:01,为实施麻风的精准治疗提供有效技术手段。研究结果发表于《N Engl J Med》(IF:54.42,2013)。4.开发了HLA-B*13:01检测技术,实施麻风精准治疗:该项目创新性的采用序列酶链-特异性引物方法实现了HLA-B*13:01的简便检测,通过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麻风患者联合化疗前的检测工作,将氨苯砜综合症的发生率由3.6%降至0。相关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国际专利保护10项。该项目成果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交流100余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4万人次,已在全国17个省市推广应用;发表学术论文123篇,其中SCI收录21篇,总分值:232.216分。代表作以论著形式发表于《N Engl J Med》,被SCI收录论文引用374次,其中被包括CNS在内的高影响因子期刊引用30余次;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其中1项获得欧洲、美国、韩国、新加坡、日本等10个国家/地区的专利保护;成果相关内容分别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2007,2011)、中华医学科技奖(2013)和山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15)。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