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纳斯河流域荒漠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与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石河子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林业科学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579

成果描述:

该成果为生态和资源环境领域。新疆分布着古尔班通古特和塔克拉玛干两大沙漠,属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新疆人民的屯垦戍边史实质是一部水土资源开垦史,也是人类引导绿洲化进程的伟大壮举。1996年起新疆兵团开创并推广膜下滴灌技术以来,由于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引发了新一轮垦荒热潮,加速了绿洲化进程,同时产生土壤盐渍化、防护林衰败和植被退化等新时期荒漠化生态问题,成为新疆工农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瓶颈。该成果以新疆典型干旱内陆河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重点,通过近50年实际观测和14年多学科联合攻关,形成如下创新性成果:提出了荒漠植被“优先流”和“湿岛”效应,阐明了典型荒漠植物水分利用机制,明确了流域生态水占比不低于30%的水资源生态红线,研发了基于生态可持续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技术。揭示了长期膜下滴灌盐分演变机理,研发了滴灌趋盐、工程排盐、生物降盐的盐渍化分区分类治理技术,建立了盐渍化弃耕地农林牧复合生态经济模式,土壤耕层盐分降低20~30%。研发了以梭梭为重点的植物免灌恢复与多样性保育技术,制定了滴灌节水造林技术规程,推广应用肉苁蓉等生态经济植物高效种植技术,构建了人工与自然植被协同的“3区-2带-1网”高效防风固沙体系,防护林体系1公里范围内自然植被覆盖度稳定在35%以上。形成了以生态经济功能区划为基础,以水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滴灌技术为支撑,以林权制度改革和生态损益补偿为指导,以沙生植被恢复、盐渍化治理和防护林营造抚育为主体技术的新疆荒漠化生态系统恢复模式。成果获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技术规程4项,软件著作权8项,出版专著16部,发表论文302篇,其中SCI/EI收录84篇,获兵团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新疆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通过对新疆荒漠化生态系统恢复科学问题的研究探索,丰富了干旱区恢复生态学、绿洲生态学的科学内涵,促进了石河子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的创建,荒漠化生态系统恢复技术辐射南北疆,在北疆兵团第六师、第七师、第八师以及南疆第一师等地推广应用941万亩,产生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累计达17.3亿元。2009年、2010年,分别向国家提出《沙漠边缘不宜打井开荒》和《关于警惕塔里木河流域出现持续性大范围水荒的建议》的政策咨询报告,得到中办、国办以及地方政府部门批示和采纳,推动了流域水资源管理模式的转变,全区严格控制打井开荒,有效遏制了近五年南北疆垦荒热潮,对新疆生态保护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而为生态学如何有效应用提供了成功范例。通过技术推广应用改善了地处风头水尾、盐碱腹地的兵团农牧团场环境,促进了兵团职工队伍稳定,对国家“一带一路”实施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直接现实意义。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