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577
成果描述:
| 根据中国西南生态特点、生产条件及玉米产业发展需求,针对西南玉米育种优异资源贫乏、育种方法滞后、突破性品种不足等关键问题,长期、系统开展了西南生态区玉米育种重要目标性状优异种质的发掘、创新与应用研究:1.提出并实践了充分利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生态育种”思路。根据西南地区复杂多样的生态特点,提出了“生态育种”新思路,经不断完善,逐步确立了培育“多抗高抗、稳产高产、耐旱或耐阴湿‘低风险’品种”的育种目标,制定了“以创制抗病抗逆、养分高效和高配合力的优良骨干系”为核心的技术路线,选育推广“特定生态区域优势品种”。引领了该区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2.发掘创制出一批西南玉米育种重要目标性状优异种质与基因资源,重要目标性状的分子鉴定取得了系列开创性结果。广泛收集、鉴定国内外各类玉米种质近3000份,采用常规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发掘和创制了抗病、耐旱、耐瘠、铅低积累等重要目标性状的优异种质和基因资源50余份。为区域育种重要目标性状遗传研究与种质改良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基础;针对区域育种重要目标性状,开展了QTL定位、基因克隆、标记开发、遗传解析等方面的研究,首次定位了玉米耐纹枯病、铅低积累QTL位点30余个,开发了与主效QTL紧密连锁的SSR和SNP标记100余个;克隆了与玉米抗纹枯病、耐旱、耐低磷相关的功能基因和调控因子10余个。为西南玉米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3.完善集成创新了自交系选育方法,育成系列骨干自交系。除系统采用项目组前期集成创新的培育优良自交系的技术体系外,根据不同育种材料的遗传特性和自交系选育中存在的问题,完善集成创新自交系选育技术与方法,育成骨干自交系24个,它们不仅是组配优良杂交种的亲本,同时也是选育新一轮突破性自交系的基础。极大地拓宽了西南玉米育种的种质基础。4.构建了西南玉米优势杂交组合“三角形”高效组配模式,完善并建立了杂交组合“三级鉴定体系”,育成系列优良杂交种,利用经典数量遗传学方法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西南玉米育种常用自交系的性状配合力、遗传多样性以及杂优类群进行了长期系统的研究,率先将该区育种常用种质划分为Reid、Non-Reid及热带类群,提出该区玉米育种主要杂优模式为:Reid×Non-Reid、Reid×热带种质和Non-Reid×热带种质,构建了“三角形”杂优组配模式,完善并建立了杂交组合“三级鉴定体系”,提高了西南玉米育种效率;选育省级以上审定品种78个,其中国审品种17个。比对照增产10%以上,且分别在抗纹枯病、穗粒腐病、抗逆等重要性状有显著改进的突破性杂交种22个。累计推广超过500万亩的18个,其中超过1000万亩的8个。促进了区域品种的更新换代。该项目先后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83篇;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10项,省级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育成品种自1991年以来,在西南山地玉米区累计推广2.34亿亩,新创经济效益92.38亿元;近三年累计推广3622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4.89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