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1909
成果描述:
信息来源:该项目合同编号为桂科重14121005-1-1,实施起始年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属于2014年度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重大专项“非粮生物质能源产业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的子项目。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该项目成果应用领域为甘蔗种植业。通过对项目核心成果早熟、高糖、高产优良甘蔗新品种桂糖42号在广西不同类型蔗区进行中试与示范,探明其生态适应性,优化其健康种苗快繁技术,完善其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为桂糖42号在广西推广应用提供良种种源和高产高效成熟配套栽培技术,以提高制糖企业效益和农民种蔗效益,为广西甘蔗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支持。项目实际完成的指标:形成桂糖42号健康种苗和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各1套;生产健康种苗45万株,生产甘蔗良种11691.6吨;建立桂糖42号试验示范点6个,累计面积14050亩,平均甘蔗产量7.7吨/亩,甘蔗蔗糖分达15.53%,比新台糖22号提高0.71个百分点。累计推广应用21.86万亩;选派科技特派员6名到各县开展科技服务,指导当地甘蔗生产;培训甘蔗技术员和蔗农2413人次;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研究论文3篇;分别在广西农业信息网、广西科技信息网和广西农业科学院网等网站上发表了与项目实施相关的宣传报道19篇。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明确了桂糖42号的种性、生态适应性,并首次探明了其高产、高糖、高效配套栽培技术,为桂糖42号在广西的推广应用,优化蔗区品种结构提供技术支持。项目首次采用“省级育种科研机构+市级农科所(技术示范推广机构)+重点示范县科技管理部门、糖办、农业局和糖厂+种苗繁殖企业+农场农民(种植者用户)+科技特派员的大联合”的示范推广模式,取得显著效果。申请了2个专利获得受理,突显了项目组在甘蔗固氮育种和甘蔗抗风抗倒育种技术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与中国主要栽培品种新台糖22号相比,桂糖42号不仅高产、高糖、宿根性强,而且抗风抗倒能力强于新台糖22号,既可人工收获又可以机械收获,有条件的蔗区可以采用全程机械化技术进行生产,能较好地满足广西目前和未来一定时期内甘蔗生产对良种的需求,整体达到国内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作用意义:通过项目实施还促进了桂糖42号在广西的推广应用。根据河池、百色、柳州、上思、扶绥、兴宾区、金光农场、良圻农场等广西部分蔗区统计,2015年桂糖42号示范推广种植面积达到15.59万亩,累计面积21.86万亩。实现新增工农业产值2.49亿元,新增工农业利税1.47亿元,其中蔗农增收9933.60万元,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通过项目实施,开展高产高糖甘蔗品种桂糖42号的大面积种植,有利于优化该区甘蔗品种结构,同时桂糖42号抗倒能力强、脱叶性好,适合采用机械化生产,可降低成本,增加农民收入;还可提高糖厂出糖率,降低制糖成本,提高企业效益;桂糖42号宿根性能好,对稳定蔗区面积,降低成本有利,可增强甘蔗种植业和制糖业抵御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蔗糖产业健康持续发展。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桂糖42号可在中国的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区的旱地和水田蔗区推广种植。由于桂糖42号高糖、丰产稳产,宿根性强,每亩生产潜力可达8吨以上,而且抗风抗倒能力突出,适合机械化生产,特别适合广西“双高”糖料蔗基地种植,深受糖厂和广大蔗农的欢迎,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自2012/2013年榨季以来,由于受到国际糖价下降的冲击,国内食糖价格长期处于低位运行,甘蔗原料收购价格也随着下调,已经由最高的500元/吨下降到2014-2015榨季的400元/吨和2015-2016榨季的450元/吨,加上国内甘蔗生产和加工成本一直在高位上运行,导致甘蔗糖业连续多年出现行业性亏损,蔗农种蔗积极性也出现下降,对包括桂糖42号在内的优良新品种推广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建议继续紧紧抓住广西区政府正在组织实施的“广西糖料蔗良种育繁推体系建设”和“500万亩高产高糖甘蔗基地建设”,结合国家500万亩核心糖料蔗基地建设的有利时机,切实做好桂糖42号种苗繁育和高产高效栽培示范工作,争取尽快把优良品种桂糖42号推广到广西的“双高”糖料蔗基地,为广西蔗糖业尽快走出低谷,步入可持续发展之路提供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