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手法实验设备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上海中医药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1289

成果描述:

该项目属中医工程研究领域。 主要技术创新内容及特点:针刺手法的研究是提高针刺临床疗效的关键,也是研究针刺效应、传承针刺手法技能的必要手段。该研究成果以数字技术为核心,解决了针刺手法研究的关键技术,实现了针刺手法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开拓了针灸实验研究的新领域,为国内首创。其研究技术与产品填补了国内外针灸实验设备的空白,极大地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及产品的产业化程度,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该领域研究和产业化提供了示范。该成果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其研究水平为国内领先。 发明了针刺手法采集传感器和针刺手法仿真器,为创新研制针刺手法测定仪和针刺手法仿真系统提供了关键器件,为针刺手法量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研究提供技手段。 首次建立针刺手法量学研究体系。通过嵌入式技术的针刺手法信息采集与处理方法,以及基于ZigBee无线传感技术的针刺手法仿真器研制,构建针刺手法特征参数提取、聚类分析和数学建模等研究体系,首次揭示其参数与针刺效应的相关作用机制;阐释单复式针刺手法周期与周期变异、趋势线均值、截距及误差等规律。 首次开展手法信息存储、手法技能传承、手法量化及规范化研究,建立针刺手法特征参数的数据库与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仿真针刺手法预处理观察内脏牵拉痛大鼠的行为学的影响及其抗大鼠内脏牵拉痛的作用机制”、“定量化针刺手法对穴位皮肤温度影响的试验研究”及“仿真针刺对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大鼠心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等研究,以探讨手法量化参数与针刺效应的关系。 针刺手法参数测定仪和针刺手法仿真系统为国内首创,通过产学研实现产业化。首次提出和开展针灸实验设备的技术标准研究和制订,为发展中医实验设备和走向世界奠定基础。推广应用情况:该项目申请并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学术论文43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4篇,CSCD收录11篇,论文合计被引用229次;培养博士7名、硕士21名。该项目成果支撑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工程学》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工程技术与应用》三级实验室的建立;创建了国内首个中医工程学硕士点和国内中医院校首个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为多学科交叉研究针灸学提供了范例。该研究成果被针灸行业认可,针刺手法参数检测技术首次被载入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物力学》、“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工程学导论》及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针灸学》等论著3本。以针灸教学实验仪器的技术研究与应用,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共12次,其中举办国际学术会议3次及国内学术会议9次。研究成果《针刺手法参数测试仪》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于2005年转让成立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尚新医学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针灸教学实验仪器在中医药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80余家单位使用,受到了用户单位的好评。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