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软体动物风险评估与重要种类检测鉴定技术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福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福建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6002

成果描述:

陆生软体动物是中国新增的检疫性有害生物。该项目针对该类有害生物长期开展系列课题研究,推动了中国陆生软体动物检疫工作的起步和发展,项目的主要科技创新如下:制定了陆生软体动物检疫鉴定系列技术标准13项。研究了陆生软体动物重要类群的分类学和系统学,在厘清系统发育关系和修订相关种属的基础上,通过与近似种的比较形态学和组织解剖学研究,明确了贝壳形态鉴定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外生殖器解剖结构作为组织学鉴定的关键特征。确定了地中海白蜗牛等13种重要有害蜗牛和蛞蝓的快速检疫鉴定方法,形成国家标准《非洲大蜗牛检疫鉴定方法》和行业标准《比萨茶蜗牛检疫鉴定方法》等13项系列技术标准,广泛应用于有害蜗牛和蛞蝓的检疫鉴定。建立了陆生软体动物风险评估技术体系。确定了非洲大蜗牛等重要种类的入侵生物学参数,研制了陆生软体动物信息数据库及其远程服务系统。综合应用生物学、气候学、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外来入侵物种安全性评价计算机系统模型和外来有害生物定性、定量风险评估地理信息系统,突破了以往同类研究多依赖CLIMEX等国外评估软件的局限性,获国家软件著作权3项。应用上述软件对国外128种重要有害蜗牛和蛞蝓进行系统的风险分析,其成果已被国家主管部门应用于修订检疫性陆生软体动物名录。分子检测鉴定技术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首次测通了地中海白蜗牛等重要种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在该基础上,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形态上难以鉴别的种类以及幼螺和卵粒进行分子识别特征研究,在国内外首次建立了盖罩大蜗牛、散大蜗牛、地中海白蜗牛、森林葱蜗牛、花园葱蜗牛等种类PCR或实时荧光PCR检测鉴定方法,并研制成检测试剂盒,作为初筛或形态鉴定的分子佐证。主要成果申报了5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3项已授权。发现陆生软体动物新种26个。在有害蜗牛和蛞蝓本底调查和疫情监测过程中,经采集鉴定发现新种26个,分别发表于国内《动物分类学报》和国外《zootaxa》等SCI期刊,并对这些新种的潜在危险性进行了评估。该项目授权发明专利3项、公示2项,获软件著作权3项,制定技术标准13项(实施8项,通过审定报批4项,送审1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60篇(SCI期刊7篇、核心期刊42篇)。举办了全国首届软体动物检疫鉴定技术培训班,组织实施国家认监委下达的蜗牛检测能力验证项目1个。该项成果在质检系统推广后成效显著:据厦门等6个口岸局近三年的统计,应用该项成果累计检疫21.68万批次、缩短检测周期1~2天,为货主节省贸易成本2461万元,同时截获检疫性陆生软体动物142批次,国家质检总局就此发布警示通报6个、联合公告1个,避免了这些重大疫情的传入,保护了国内农林生产的安全,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