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813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乌榄(Canarium pimela Koening),别名木威子、黑榄,属橄榄科橄榄属亚热带常绿果树。生于低海拔山地林中,原产于中国华南,以广东、广西、福建栽培最多。乌榄集食用、药用、林木为一身,果实以营养丰富、风味独特等特点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是一种市场前景广阔和极具开发潜力的优良树种。乌榄树气孔多,树体水分蒸发量大,移栽成活的难度大。一般移栽采取带土移栽法,成活率为80%左右。但存在如下缺陷:第一,运输麻烦,成本高;第二,运输过程中泥团容易松散,使其定植成活得不到保证。另一种方法是传统的裸根苗移栽法,但该方法移栽成活率极低。当天短距离移栽成活率仅10%左右,而通过长途运输移栽则几乎不可能成活。针对这样的缺陷,该发明研究提供一种提高乌榄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以克服传统方法移栽运输不便和成活率低的问题,而且方法简单易操作,可用于乌榄裸根苗的移栽,且不受季节移栽的限制,可减少移栽受水资源、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保证移栽的质量,减少投资,提高种植乌榄的整体经济效益。技术原理:该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可以提高乌榄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移栽时免带泥团,且成活率高,方法简单易操作,不受季节移栽的限制,解决了长期以来乌榄苗移栽难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该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如下:该发明的提高乌榄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枝干处理,修剪乌榄植株的枝条、叶片和根部,将整棵植株浸入甲基托布津水溶液20~30秒;所述甲基托布津水溶液是由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用水稀释800-1000倍而成。(2)封膜处理,用生物膜把乌榄植株从根颈部至树干顶部严实密封;(3)根部处理,封膜处理完成后,对乌榄植株根部进行浆根处理,以8~10株为一捆,用黑色袋子套上已浆好根的植株;主要是将植株根颈部以下的根部包住,以保持根部水分。(4)运输预处理,经过步骤(3)根部处理好的乌榄植株先用湿棉布包扎一圈再装入编织袋进行运输;这样的目的是既能保持水分又保护植株不受物理损伤,有利于提高移栽成活。(5)药液组合物处理,在乌榄植株定植前,将其根部浸入用芸苔素内酯、赤霉素、吲哚丁酸混合配制成的药液组合物30-120s;所述步骤(5)中的药液组合物为将10000重量份芸苔素内酯、10-40重量份天然赤霉素、10000-20000重量份吲哚丁酸分别溶解于适量的乙醇溶液,再将上述各溶解液溶于水中混匀,配制成200-500mg/L的药液组合物。(6)定植,向定植坑内注满水,填入碎土,把碎土与水搅拌成稠泥浆,把乌榄植株苗根展放入坑里,回填上一层10~375px厚的薄土即可。技术的创造性和先进性:移栽时免带泥团,直接可以裸根移栽,运输方便且不易受到损伤,解决了传统带土移栽在运输过程中泥土容易松散,导致定植成活得不到保证的缺陷。该发明的方法简单易操作,移栽成活率高,成活率可达到90%以上,高于传统裸根移植方法的10%以上,袋装苗移栽成活率为80%。该发明的移栽方法不受季节移栽的限制,可减少移栽受水资源、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且保证移栽的质量,减少投资,提高种植乌榄的整体经济效益。采用该发明的定植方式,减少了对乌榄裸根苗根系的损伤,同时其保水效果好,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从而提高乌榄裸根苗的成活率。采用该发明的封膜处理,能减少树体水分蒸发,确保其移栽成活。同时,该发明采用的生物膜1个月后能自动分解,使得乌榄抽出的新芽能顺利破膜而出,这比传统的膜要省工(即出芽时不需要人工挑破薄膜)。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一种提高乌榄裸根苗移栽成活率的方法,只应用于乌榄移栽,且移栽成活率在90%以上,不受季节移栽的限制,可减少移栽受水资源、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且保证移栽的质量,减少投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方法还处于小范围应用阶段,随着乌榄种植的推广,及种植面积的扩大,该方法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