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733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广西红壤肥力与生态功能协同演变机制与调控”(U1033004)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研究方法采用:1)定位动态示踪观测和模拟试验相结合。对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演变的关键过程进行室内和田间的模拟研究,确定导致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退化的主导因素和调控措施。2)时空信息分析与多学科模拟相结合。建立土壤肥力演变和生态系统演替的动态监测体系;建立红壤退化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针对恢复重建模式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进行系统分析。3)模式试验与集成研究相结合。建立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协同演变的退化生态系统恢复重建模式。在对不同模式进行长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从化学、生物、工程3个方面集成恢复红壤肥力和生态功能退化的技术体系,并进行分区优化。性能指标:1)针对多地点试验,指出广西复合林生态系统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的现状与成因,利用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预测模型对广西农林生态系统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分析探讨;2)通过数据收集和实地调研取样,综合多年数据对比分析,完成了广西红壤肥力和生态系统功能;3)退化的时空分布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编制1:50万广西红壤、广西土壤有机质变化、广西生态功能演变和广西土地利用发展布局四个图;4)构建了多套广西红壤地区主要类型退化生态系统的回复重建技术和模型,主要包括红壤缓坡旱地甘蔗优化平衡施肥技术,广西区测土施肥的土壤测试指标体系,筛选出多种石山地区适生树种、经济果木和中药材,在红壤区发展种植桉树、西南桦、芒果及桑树等林果种植模式;同时在喀斯特石灰土条件下,构建了基于种植牧草的脆弱生态系统快速回复与生态重建模式。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1.首次通过多点、多地调查,结合广西近50年的空间数据,建立了1:50万的土壤图,在典型红壤区建立了NDVI数值与土壤肥力的耦合关系,建立NDVI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土壤肥力变化分析模式。2.系统阐明了广西红壤区甘蔗地优化施肥能够改善广西红壤区甘蔗地土壤肥力,提高作物养分吸收;同时能明显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养分流失,有利于水土保持。3.指出广西红壤区种植玉米实行分根区交替灌溉能够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分根区交替灌溉和80%水肥一体化施肥组合是一个适宜的水肥供应模式。4.系统研究了广西桉树人工林的土壤与生态环境效应,指出不同林分的土壤孔隙度随着土壤剖面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壤水分含量与土壤孔隙状况呈显著正相关;桉树人工林的土壤养分随着土层的增加而降低,“炼山”显著降低表层土壤细菌的丰度和均匀度,但其影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土壤理化特性变化受到不同植物种类和管理措施影响,频繁炼山对林业土壤的可持续发展不利;酸雨淋洗可能是影响速生桉林系统中营养元素迁移转化的重要原因。5.首次揭示了广西红壤区土壤养分的流失规律。混交林<龙眼林或速生桉林;红壤旱地土壤养分量流失规律:种植甘蔗田<木薯或玉米田。6.探索了广西石灰土土壤肥力演变机制与生态功能的耦合关系。桂西北喀斯特典型生态系统随着群落的逐渐演替,植物科、属、种数逐步增加,科的优势先增加后减少,种的优势度呈下降趋势。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数量也存在一定差异。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项目研究广西红壤肥力演变对生态功能的影响规律,建立广西不同类型退化红壤肥力及生态功能的协同恢复重建创新体系。国内外尚无系统的研究成果。研究生态功能关键技术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成果主要应用于广西区及南方红壤及石灰岩地区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恢复与重建,适合在广西红壤全区,以及南方红壤类似地区(如云南、贵州、福建、海南、江西、湖南、湖北等省)推广应用,必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历年获奖情况: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