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林农复合持续经营模式和机理的研究与推广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安徽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林业科技推广总站;安徽省林学会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658

成果描述:

安徽省人口密度大,农民收入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根据土壤、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安徽省可区划为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沿江丘陵平原区、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五大区域。淮北平原区和沿江丘陵平原区是安徽省粮、棉、油主要产区,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因土地资源紧缺、自然灾害较为频繁,过去提出在平原区发展林业遇到很大的思想阻力,主要是农林牧争地的矛盾难以解决。为了解决林农争地的问题和减轻自然灾害的破坏,林农复合经营逐渐发展起来。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由于农用地分布零散、土层较薄、山地坡度较大,加之山区农民追求短期效益的思想,长期以来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降低、土地产出率低,导致山区经济发展缓慢。而林农复合经营是山区林业科学经营的重要方式,也是农民脱贫致富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安徽省已发展了多种林农复合模式,包括林粮复合模式、林禽(畜)复合模式、林药复合模式、林菌复合模式、林茶复合模式等,已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林农复合经营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复合经营模式的简单比较和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而在林农复合经营的组成构建配置、综合效益评价、种群竞争机理、持续经营配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因此,急需开展对林农复合经营的组成构建配置、种群竞争机理、综合效益评价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以达到充分挖掘林农复合经营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之目的。该项目对全省五大区域内林农复合模式开展了全面调查,构建了安徽省林农复合模式的综合评价体系。基于该评价体系,筛选出五大区域内综合效益较优的林农复合模式共33种,其中淮北平原区8种、江淮丘陵区5种、沿江丘陵平原区8种、大别山区3种、皖南山区9种。在全面调查和科学评价的基础上,选择板栗与茶树、杨树与小麦、林木与药用植物复合模式开展生物与非生物因子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为阐明林农复合经营生态效应和优化复合经营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基于研究结果,从上层林木、下层生物和土壤管理等三个层面总结出9项林农复合持续经营的关键优化技术,并在五大区域内推广应用各项优化技术。该项目共优化推广844hm<'2>林农复合模式,2012~2014年共实现新增产值896万元;各地(宿州等10市)应用该项目成果在面上累计优化推广13510hm<'2>林农复合模式,2012~2014年共实现新增产值14850万元;可见,优化后林农复合模式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不仅如此,优化后林农复合模式内生境明显改善,从而实现林农复合的持续经营。通过对各个区域内主要林农复合模式的优化推广,提升了林农复合模式的整体效益,形成了林农牧各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了“土地增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目标,促进了林业建设高效、可持续发展,也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撑与实例。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