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衰心肌纤维介导因素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人民解放军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537

成果描述: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的两大挑战之一。心脏重构是公认的各种心衰发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心肌纤维化是其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围绕心脏重构的关键环节—心肌纤维化,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方法研究心肌HPS47mRNA、HPS70mRN的表达、端粒长度及心肌胶原含量等多重介导因子,及其与慢性心衰心肌纤维化的相关性,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重要突破。其主要创新点如下:通过研究获得下列重要新发现1.CHF组心肌HSP70 mRNA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并与心功能恶化程度及患者的年龄、心衰发生的病程呈显著负相关。慢性应激过程使得HSP70反应钝化,失去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国内未见报道。2.CHF组心肌组织中HSP47 mRNA表达明显增加,且与CHF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国内未见报道。3.CHF组心肌组织中HSP47 mRNA表达量与血清中HSP47、PⅠC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国内未见报道。4.慢性心衰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较非心衰组明显缩短;端粒长度与心功能分级呈显著负相关。国内未见报道。5.血清PⅠCP、PⅢNP含量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年龄与PⅠCP呈独立的、显著的负相关。国内未见报道。6.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与年龄、血清PⅠCP、PⅢNP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PⅢNP相关更密切。国内外均未见报道。科学制定出慢性心衰早期预警新指标:该项目提示心肌纤维化是慢性心衰的重要病理基础,心肌纤维化由多重介导因子参与,其中应激及衰老相关因子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提出血清PⅠCP、PⅢNP、HSP47含量、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可以作为慢性心衰心肌纤维化的早期预警指标。提出了早期联合干预心肌纤维化防治的新思路该项目的核心发现是心肌纤维化是由除传统的RASS、内皮系统以外的多重介导因子共同参与的。慢性应激是心肌纤维化关键诱导因子,从而提出早期切断应激源,联合抗氧化、保护内皮功能及抗衰老等治疗,建立多层面、多角度减缓心肌纤维化是防治慢性心衰的重要策略,也为防治老年慢性心衰提供了临床治疗的新思路。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的推广应用在全省及军区举办了4期慢性心衰防治培训班、8期患者教育学习班;组织云南省老年重症医师年会,进行学术交流及相关授课;在云南省4家医院推广应用。该项目历经十余年的潜心研究,获得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及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项目支助,共计投入研究经费60余万元,在相关理论及临床防治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在中华心律失常及SCI等杂志发表论文16篇,治愈(好转)慢性心衰患者660人,取得显著社会效益,有效提升了防治慢性心衰的技术水平。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