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传染病病原谱与流行规律研究及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521

成果描述:

1995年中国启动全国传染病报告系统,然而在2003年发生的非典型性肺炎(SARS)疫情中,暴露出了该系统报告内容不完善、疫情信息不透明、报告流程不规范、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以及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故国家建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对中国法定报告传染病进行网络直报,但该系统缺乏病原学信息,导致传染病疫情防控的时效性有限。因此,建立一个临床医学、流行病学与病原生物学相结合的传染病监测体系,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意义重大。该项目历经6年,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分子流行病学与现场流行病学相结合的方法,首次对云南省发热呼吸道、腹泻和脑炎脑膜炎症候群病例开展了临床医学、病原学、流行病学三位一体的前瞻性研究。项目共监测三类症候群临床病例9400例,其中发热呼吸道5512例、腹泻2954例、脑炎脑膜炎934例;检测不同类型临床病例标本12018份,分别应用核酸检测、免疫学检测及病原分离培养等方法完成了发热呼吸道症候群9种病毒、8种细菌,腹泻症候群7种病毒、12种细菌,以及脑炎脑膜炎症候群5种病毒的实验室检测。通过监测,首次揭示了云南省三类症候群的病原谱及特征,为呼吸道、肠道等重点传染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首次建立了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合,以症候群监测为基础,能及时准确提供临床医学信息、病原学信息和流行病学信息三位一体的传染病监测实验室网络。该网络已并入全国传染病监测技术平台核心网络,能为全国三类症候群的临床诊断、病例治疗、疫情分析、流行预测及时提供依据,也为及时处置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建立了一个敏感的病原鉴定体系。首次建立了三类症候群的标本库、菌毒株库以及信息库,该库与全国的其它网络实验室共享,为全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监测检测和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病原学资源,为提高中国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不断优化检测方法,建立了传染病病原多重PCR检测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传染病病原诊断效率,为快速准确识别不明原因传染病病原诊断提供保障。依托监测网络,快速准确的病原学鉴定,在成功处置2009年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和霍乱,2010年产NDM-1泛耐药细菌,2011年输入性霍乱,2012年中东呼吸综合征、人感染H7N9禽流感,2013年登革热,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文山副伤寒,2015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多起重大传染病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