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505
成果描述:
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是世界卫生组织拟在全球消灭的急性传染病。2000年10月,世界卫生组织(以下简称WHO)西太平洋地区宣布成为无脊髓灰质炎(以下简称脊灰)区域,标志着中国已达到无脊灰目标。在实现无脊灰目标后,WHO美洲区的多米尼加、海地和西太区的菲律宾又发生了由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引起的脊灰流行,近几年中国也发现了脊灰疫苗变异病毒导致的病例,这些对于保持无脊灰目标以及全球消灭脊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保持无脊灰状态,该市按照卫生部制订的《2003-2010年全国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行动计划》及《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对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进行监测。项目通过2000年实现无脊灰目标后开展AFP监测,按照《全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方案》,对玉林市2000-2014年监测到的AFP病例采集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监测AFP病例脊灰病毒(PV)及其人类肠道病毒(HEV)的携带状态,分析脊灰疫苗变异株的情况。2000-2014年玉林市共监测发现475例AFP病例,15岁以下儿童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1/10万,其中最低为2001年1.43/10万,最高为2006年2.95/10万。48小时内调查率2000年为92%,其余均为100.0%。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最低为2014年87.50%,最高为2005、2006、2007、2008年均为100.0%。粪便7天内送达率均为100.0%,及时随访率最低2014年为86.96%,2000-2007年及2011年、2013年均为100.0%。旬报及时率均达100.0%。通过玉林市AFP监测系统监测,2007年监测到容县的一例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发现1株疫苗变异株,该疫苗变异PV株在VP1区有9个碱基变异,变异率为0.993.0%(9/906),按照WHO标准,一旦VP1区变异达到或超过1%即可划分为VDPV,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次发现容县的脊灰疫苗衍生病毒(VDPV)事件后,该市综合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快速评价与主动监测等方法,采取病例管理、实验室病毒学监测、应急免疫干预等一系列应急处置措施,明确病例诊断,阻断了VDPV传播扩散,确保全市继续保持无脊灰状态的成果,自2008年后,玉林市未再出现VDPV疫情。项目创新点为一是首次在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高水平地区的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发现VDPV,与国内外报告的案例不同,应当引起继续使用OPV国家的高度注意,为全国乃至全球VDPV防控工作提供了案例。二是综合采用关键性技术和方法,科学地评价无脊灰状态,并成功处置了VDPV事件,形成了一整套技术和行政管理等支持性文件,成为消灭脊灰重要的史料。该课题以现场流行病学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现场流行病学监测、病毒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和卫生管理学方法,将传染病常规监测和控制工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玉林市实现无脊灰目标后病毒学监测及其疫苗衍生病毒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性工作及相关因素进行了系统研究。经广西区医学情报所查新,该项目研究结果填补了玉林至全区的空白。该项目措施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研究效果显著,建立和完善针对性的应急处置对策,对今后该市、乃至全区、全国处置该类突发事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对于中国科学制订VDPV处置规范和合理调整保持无脊灰状态时期乃至全球证实消灭脊灰后脊灰的免疫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项目的实施以来,未再发生VDPV事件,避免因VDPV疫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通过项目研究,调整防控策略,避免因疫情发生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外亦培养和锻炼了一批AFP监测和疫情处置人员。该成果成功处置VDPV事件,阻断疫苗衍生病毒循环,换回经济损失3269万元,其社会效益不可估量。该研究成果已在部分地区推广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