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广西融水县永益食用菌专业合作社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485
成果描述:
任务来源:桂财教[2012]99号文件“林下高效种养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所属课题“桂北山区林下生态食用菌高效栽培与示范”,任务书编号:桂科攻1299001-4A。技术原理和实际达到的性能指标:该项目是根据桂北山区(融水)特殊的气候和环境等条件,结合广西林农业秸秆等大宗化原料,通过严格筛选,优化出适合本土地理气候环境及本地基质原料栽培、适合精加工与高值化及作为培育无公害、绿色、有机食用菌的主打品种及林下周年栽培搭配品种,形成山区特有的食用菌品牌搭配。技术指标:1.筛选出适合以广西大宗化原料栽培的食用菌林下间套种品种2-3个。完成情况:筛选出了以毛木耳、灵芝、竹荪、茯苓4个品种进行林下间套种栽培,超额完成合同指标。2.筛选出林下间套种适宜模式,编制桂北地区林下食用菌技术规程1套;完成情况:已制定林下套种适宜模式,总结出林下间套种食用菌技术规程1套;3.食用菌栽培生物学转化率达75%以。香菇生物学转化率为80.0%,竹荪78.26%,毛木耳121.5%。4.发表论文1篇。完成情况:撰写了论文2篇:经济指标:已建成能年产200万袋规模的古选食用菌生产基地,2013年实际生产了121.01万袋菌袋(筒)。新国村和九都村2013年分别栽培示范了返季节香菇10万、3万袋(棒);2014年分别栽培示范了返季节香菇12万、5万袋(棒)。技术的创造性、先进性:1.筛选出了以毛木耳、灵芝、竹荪、茯苓四个品种来进行林下间套种栽培;2.已制定林下套种适宜模式,总结出林下间套种食用菌技术规程2套。技术成熟程度:该项目是依托优良生态资源,发展林下食用菌,壮大传统优势农贸特产品生产规模,是进一步开发生态资源,丰富民俗生态旅游附加产品的良好切入,经一定规模的试验与示范得出的结果,因此技术是较为成熟的。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桂北山区乃至广西具有非常丰富的林下资源,充分利用天然林、人造林乃至果园、桑园等人工或自然环境,模拟野生环境栽培食用菌,其品质与真正的野生食用菌相差无几,可达到无公害或有机食品质量技术标准,市场前景广阔。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森林生态资源,推进林下食用菌栽培,丰富民俗生态旅游市场和产,该课题可为广西山区食用菌的发展提供可参照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需要采取如下措施:扶贫开发食用菌产业计划实施,建议应对林下食用菌栽培予以政策资金扶持,并与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相结合进行可行研分析作出相应的科学决策。扶持发展生态型林下经济,努力促进林业生产力的提高,使其更加有效地带动林农创收,形成资源共享、产业互补,进一步拉长加工、流通、市场等产业链,尽可能减少盲目性和孤立型,既做到切实提高经济效益,又保护好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从而确保林下经济真正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要通过规模化发展,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应该注重林下经济的发展规模,更要实行集中连片适度规模化发展。只有真正把规模做大了,才能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促使经济效益提高。因而还应当大力扶持发展林下种植合作社,使之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的林下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并按照有关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要创建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园,推行“地方政府+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作共赢模式,倾力打造林下经济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支撑体系,积极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切实抓好食用菌技术社会化技术服务与动植物疫病预防控制防治体系,如根据季节变化,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相关行业的科技人员下乡,深入林间地头开展技术推广普及活动,面对面地为林农提供技术服务,手把手地指导生产、传授技术,再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相关行业的科技人员采取技术承包等形式,确保林下经济实现健康高效发展,使林农在应用技术上得到更多的实惠,以保证林农能够依靠发展林下经济实现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