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481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区约占陆地面积的35%,遍及世界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就耕地而言,有灌溉条件的不到10~15%,其余皆为雨养农业。中国干旱、半干旱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51%,据统计每年由于水分胁迫所造成的粮食生产损失,几乎等于其它所有环境因子造成的损失总和。消除干旱的威胁,发展灌溉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而淡水资源短缺是一个世界性问题。这样,利用作物自身的抗旱能力便成为另一种重要的、经济的、有效的抗旱措施。提高农作物品种的抗旱性己经成为农业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土壤贫瘠是玉米生产又一重要制约因素。广西玉米生产的土壤绝大部分是中低等肥力的山地、坡地和丘陵,加之生产上有机肥和化肥的投入较少,致使产量始终跟不上,另外施用化肥过多对土壤、人体、水和大气环境等方面也会造成危害。因此,研究选育和推广耐旱性强、耐瘠性强和抗病性强的玉米新品种,不仅可以保证高产稳产,而且对于节省有限的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上述问题,广西科技厅于2011年下达了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粮食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桂财教(2011)23号文件]。广西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承担了其中的课题《玉米新品种选育与繁育技术研究–高产多抗玉米新品种选育》[任务书编号:桂科攻1123001-7C,计划类别:科技攻关与新产品试制],实施时间为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用循环育种策略,应用基因重组原理,聚合有利基因;应用基因分离原理,在高密度胁迫环境下通过选优汰劣方法培育抗逆、优质、高产、高配玉米自交系,对具有目标性状的优良自交系组配杂交组合,从中筛选具有优质、高产、多抗和广适的玉米杂交种。技术指标: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适应该区种植的耐旱耐瘠、优质高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和制种产量高的玉米杂交种1个,区试产量比对照增产10%,抗广西主要三种病虫害,制种亩产潜力350公斤以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主要经济指标:建立新品种高产示范100亩,产量达到550公斤以上。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根据前人的经验和最新研究结果,该课题在杂种优势群的基础上创建选系基础群体,利用循环育种策略,施加高密度胁迫环境,在选择过程中使不利基因得到充分暴露,通过基因互补或累加效应,选择聚集较多有利基因的个体。培育抗逆、高产、优质、高配玉米自交系,有效地整合了现代育种理论和商业化育种理念,在理论、技术和方法的运用上有独到之处。采用这种策略选育的自交系组配杂交种较好地解决了广西玉米丰产性与抗逆性的矛盾。育成的玉米新品种桂单162在广西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表现良好,产量均比对增产10.0%以上,聚集了高产、耐旱耐瘠、多抗、优质等优良性状于一体,在产量、抗性等综合性状上有较大突破。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课题应用传统育种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培育的耐旱耐瘠、高产优质和抗病性较强的玉米杂交种桂单162,凭借其集高产、耐旱耐瘠、多抗、优质等优良性状于一体的优点,适合广西全区种植,必将加快该区品种的更新换代。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和战略合作伙伴广西兆和种业有限公司正在通过试种、示范、媒体宣传等各种方式,把桂单162打造成该区未来十年新一代的主导品种,市场前景非常广阔。该项目属种植项目,在新品种选育过程中,为了鉴定亲本自交系和杂交组合的抗病虫性、耐旱性和耐瘠性,很少施用化学药剂和化肥。选育出的桂单162抗病性、耐旱耐瘠性强,生产上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或施用很少,施肥也较少,生产中的秸秆直接还田或作为生产再利用原料。种子加工设备完善,安全性能好,项目基本上没有“三废”排放,降低了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广西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和广西壮邦种业有限公司繁殖亲本面积42亩,平均产量314.7公斤/亩,农户获取产值17.1826万元。制种面积320亩,平均产量322.8公斤/亩,农户获取产值134.2848万元,繁殖制种成本32.58万元。桂单162共示范270亩,农户直接经济效益万元4.22万元。项目共获经济效益123.11万元。2014年桂单162被评为广西玉米生产主导品种,已成为广西壮邦种业有限公司的主营品种之一,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营效益,提升了种子生产经营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2014年桂单162被列为广西玉米主导品种之一。问题主要是该品种由于刚通过审定两年,推广面积还不大。已获桂单162的国家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正加强对该品种配套技术的研究,为桂单162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做好了开端。历年获奖情况: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