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473
成果描述:
贫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是AIDS患者最重要和持续的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重要相关因素。导致AIDS患者血液细胞异常的机制与骨髓细胞及造血所需的支持细胞直接感染、宿主免疫系统调节紊乱导致造血细胞破坏和抑制、继发于机会性感染、肿瘤并发症和(或)相关的治疗等有关。这些病因依据临床表现、外周血细胞检查及常规生化学检查,通常不能鉴别,而且与大多数血液病也不易区分。骨髓是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血液系统疾病与很多其他疾病往往伴有血细胞质或量的异常,研究骨髓细胞形态变化,对造血器官疾病及一些其他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关于AIDS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改变,国内缺乏大样该研究数据,而且机会性感染具有地域差异,不同类型的机会性感染及其治疗对骨髓造血的影响亦不同。广西是中国HIV感染高发区,该院是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南宁),拥有丰富的病例资源,随着对AIDS骨髓的阅片例数增多,发现该地区AIDS患者骨髓细胞学在某些方面具有显著特点。课题组想通过总结该地区AIDS人群的骨髓细胞学及其继发病原菌的特点,从而能够为广西AIDS患者的诊断及其相关血液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或借鉴,因此设计该课题。该课题采用病例对照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广西地区278例AIDS患者骨髓细胞分析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骨髓取材质量评估:取材满意:肉眼观涂片中有较多骨髓小粒和油滴,显微镜下见幼红细胞、幼粒细胞、巨核细胞、浆细胞、破骨细胞、造骨髓、脂肪细胞、肥大细胞、网状细胞、纤维细胞等骨髓特有细胞,中性杆核状粒细胞与分叶核粒细胞的比值及有核细胞数大于外周血。取材失败:骨髓片与血片完全一样,或者骨髓小粒、油滴少或不见,骨髓特有细胞少,有核细胞少,成熟细胞/幼稚细胞>3/5。2.对骨髓细胞各项观察指标进行统计分析:骨髓有核细胞增生度;粒/红比值;粒细胞占比及各阶段比值;有核红细胞占比及各阶段比值;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浆细胞占比与成熟程度;巨核细胞(在37.5px×3.0 cm片膜上)数量、各阶段比值及血小板分布;组织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肥大细胞分布;寄生虫和异常细胞;成熟红细胞、血小板及各种有核细胞形态;3.追踪观察骨髓及血液微生物培养、外周血常规及T淋巴亚群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获得如下结论:该地区AIDS患者骨髓细胞异常主要表现为红细胞、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系的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淋巴细胞减少,常伴组织细胞增多或(和)活化,涂片镜检易见PM。血液系统继发病原菌感染以PM最多见;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时骨髓组织细胞活化及巨核细胞发育异常的发生率显著增多,外周血CD 4+T淋巴细胞计数常≤50个/μl,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常同时发生(“三少”),而单核细胞则由原来增多转变为正常或减少;单一骨髓或血液培养检测PM的敏感性有统计学差异,两种方法联合检测可明显减少漏检。AIDS患者骨髓涂片镜检检测PM与真菌培养结果比较符合率高,可作为PSM的快速诊断方法。该研究的创新点是发现了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骨髓组织细胞活化及巨核细胞发育异常的发生率与PM血行感染有相关性;与培养方法比较,获得了骨髓涂片镜检诊断AIDS-PSM的符合率和敏感性的数据。以上成果在临床推广应用所产生的效益体现在:经济效益成果通过培训、交流、论文发表的方式在临床推广应用,可提高临床医生及医技工作者对AIDS相关血液疾病的认识,从而缩短确诊时间或提高确诊率,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减少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治疗支出;社会效益体血液系统损伤及其继发感染是AISD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该课题通过对广西地区AISD人群进行大样本骨髓取材质量和细胞形态学调查以及血液系统继发PM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可为AISD及其相关血液病的诊断提供借鉴,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减少患者病死率。该研究的推广应用前景:根据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点为临床提示诊断方向,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血液系统继发PM播散性感染是广西AIDS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及死亡原因。该研究显示,采用骨髓或血液培养检测PM有漏检情况,骨髓涂片镜检检测PM阳性率高,可作为AIDS-PSM的快速诊断方法,同时也对培养方法的不足进行补充。这些成果运用于临床,可使近半数AIDS-PSM患者早于培养结果7~10天得到及时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提高治疗质量,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该研究成果已在多家医疗单位推广使用,临床效果良好。该课题不足之处是缺乏病理学验证,今后力争将病理学和分子诊断技术融入骨髓细胞学分析,使诊断或分析结论有确切的科学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