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466
成果描述:
茄子黄萎病是制约茄子高产的瓶颈,生产用种大部分对此病害的抗性较低,通过抗病育种培育优良品种是防治此病害的有效途径之一,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的研究可以快速聚合抗病基因,且周期短、效率高、抗病性持久。该课题针对广西茄子生产上面临土传病害黄萎病发生日趋严重的突出问题,广西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申请广西科技厅科技经费课题–“茄子抗黄萎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并获立项,开展茄子抗黄萎病基因定位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将抗病基因转育到优良栽培种中,最终达到育成高产优质抗黄萎病的茄子新品种的目的。项目完成后,筛选出7份抗黄萎病茄子材料,获得高抗黄萎病的F1杂种无性系3个新的杂种群体,通过组织扩繁获得携带抗黄萎病基因的导入系再生植株260株,经接种鉴定对大丽轮枝菌达到高抗水平,成功实现茄子远缘杂交高抗黄萎病后代无性系的大量扩繁,这对实现茄子远缘杂种的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选育出适合华南区域乃至全国种植的抗黄萎病茄子砧木“桂茄砧3号”和“巴红”新品种2个,并进行试验示范,其中“桂茄砧3号”累计推广2000多亩,表现出较好应用前景;通过SSR标记技术,开发出实用性强的分子标记6个,该系列标记可以在茄子苗早期作为一种选择性的标记结合其它选择性标记在选择性育种中加以应用,从而为今后黄萎病抗性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进行奠定基础。项目成果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传统常规育种手段,采用与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获得标记进行茄子抗黄萎病育种,提高了茄子早期黄萎病材料筛选的准确性与效率,缩短了育种的时间,经过反复的试验验证,技术成熟、安全可靠,可直接用于茄子育种。项目选育出的“桂茄砧3号”茄子砧木在南宁市青秀山育苗场进行示范推广,累计推广嫁接苗150万株,嫁接苗示范面积2000亩,实现总产值约1205万元,新增产值241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