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总站;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458
成果描述:
项目明确了水稻“两迁”害虫成灾规律和致害性、抗药性的变异动态。结合历史资料分析和近年监测数据结果,明确了水稻“两迁”害虫发生灾变的基本规律,进一步阐明了广西各地褐飞虱、白背飞虱的致害性及其含有的基因类型,不同基因型的飞虱鉴别品种反映出不同的致害性水平,稻飞虱种群对药剂的敏感性检测则表现了对吡虫啉、噻嗪酮、毒死蜱、吡蚜酮等药剂的抗性倍数高低的差异性。项目研究根据该区生产稻米品种要求的不同,研究应用了生态调控技术、灯光诱杀技术、赤眼蜂控螟技术、生物农药技术和高效化学农药等5种有效的控害减灾技术。项目提出了3套水稻“两迁”害虫防控技术模式。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的指引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协调应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防控技术措施,对不同防控示范区采用不同的技术模式。该项目实施期间研制开发了防治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专用药剂4个,其中国内首次利用烯啶虫胺和异丙威的复配制剂防治稻飞虱,新产品可有效延缓稻飞虱抗药性的产生,对水稻稻飞虱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项目防控示范区试验表明,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30%以上。辐射区外的常规水稻种植区,平均每季水稻用药5次,而该课题建立的害虫生态防控示范区用药次数为0,综合防控示范区平均用药次数为3次,辐射区农民用药次数为3~4次,伴随用药次数的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降低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