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青枯病快速诊断技术与抗性鉴定技术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440

成果描述:

任务来源:该课题为广西科技厅桂财教〔2010〕100号文件下达的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桑蚕茧丝产业技术创新”所属“桑树青枯病快速诊断技术与抗性鉴定技术研究”课题,任务书编号为:桂科攻10100010-3。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应用领域:农业。技术原理:该研究通过对全区桑青枯类病害进行调查,了解病害的发生情况,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在此基础上分析病原微生物的基因序列信息,引用或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PCR反应体系,建立PCE快速诊断技术,为病害的诊断及健康种苗的生产和引进提供技术保障;通过探讨桑树青枯病的人工接种方法,建立抗性评价体系,为桑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手段,最终促进该区桑蚕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技术性能指标:1.对全区各地的样品进行分离获得致病菌株61个,明确广西青枯类病害由茄科拉尔氏菌和肠杆菌属细菌引起,其中肠杆菌包括阴沟肠杆菌、桑肠杆菌菌、阿氏肠杆菌和生癌肠杆菌4个已知种,为病害的防控技术研究提供基础,超额完成合同指标。2.通过引物设计和PCR反应体系优化,建立了桑青枯类病害快速诊断试剂盒3个,其中桑细菌性枯萎病病诊断试剂盒2个和桑青枯病诊断试剂盒1个,为生产上病害的诊断、桑树健康种苗的生产和引进提供有效的监控手段,超额完成合同指标。3.通过反复探讨桑树青枯病菌的接种方法,建立了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评价体系,为桑树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手段,完成合同指标。4.分别在国内核心期刊《蚕业科学》和《西南农业学报》上发表研究论文2篇,完成合同指标。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1.课题对广西桑树青枯病的发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掌握了桑青枯类病害在全区桑蚕产区的发生情况,明确广西青枯类病害由茄科拉尔氏菌和肠杆菌属细菌引起,为病害的防控技术研究提供基础。2.建立桑细菌性枯萎病病诊断试剂盒2个和桑青枯病诊断试剂盒1个,为生产上病害的诊断、桑树健康种苗的生产和引进提供有效的监控手段。3.建立了桑树细菌性枯萎病的抗性评价体系,为桑树抗性品种的选育提供技术手段。作用意义:1.通过课题的实施,掌握了桑青枯类病害在全区桑蚕产区的发生情况,可指导生产苗木等种质资源的调运和交流;明确广西青枯类病害的病原,为今后病害防控技术的建立及病害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2.桑青枯类病害快速检测的方法的建立,病害的诊断时间由原来约一周缩短到2-3个小时,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并且试剂盒能在苗木未发病的早期就能检测出带病原菌的苗木,可控制人为传播,保证健康种苗的质量。3.桑青枯类病害抗病的评价体系,可以在人工气候箱中完成,防止人为传播病原菌,能在短时间内大批量地对桑树品种抗病能力进行评价,方法简单、易行且高效,可加大大快抗病品种的选育进程,最终可实现通过种植抗病品种来控制病害的发生,减少生产损失。总之,以上这些理论结果的获得与综合防治技术手段的建立和推广,将大大提高生产上对该病害的控制水平,最终减少生产损失,促进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广应用的范围、条件和前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范围和条件:全国各桑种植区(园)均可推广应用。前景:中国桑种植区(园)面积超过1250万亩,各桑种植区(园)均有桑青枯病方生,桑青枯类病害快速检测技术需要配备的仪器包括实验室常用的离心机、PCR仪和电泳仪,桑树青枯类病害抗性评价技术需在人工气候箱或者人工气候室完成,两项技术的设备仪器等硬件的投入各需2-3万元人民币,所需的生化试剂等耗材费用不高,实验操作也比较简单,很多高校、科研单位和推广部门都具备了这些条件。这两项技术是桑青枯类病害综合治理的关键技术,生产上急需,技术易于推广,因此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在桑树青枯病抗性评价技术中,桑树桑树嫩梢容易萎蔫,对培养的温湿度条件要求较高,因此要求在实际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把握好各项操作细节,在今后的工作中需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完善。此外,由于供试的桑树品种不同,嫩梢的老嫩程度不一致,会对抗性评价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今后可通过统一播种种植等手段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抗性评价体系。肠杆菌是一类比较复杂的细菌类群,作为植物病原菌的报道研究还很少,可供参考的文献和信息非常有限;此外,已有的研究发现肠杆菌大量分布于土壤等自然环境中,是植物内生细菌中的一类条件致病菌,今后仍需进一步分析菌株的致病性差异,为病害的防控技术的建立提供更准确到位的信息。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