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防治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433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该研究任务来源于《宫颈癌炎症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2009/1~2013/6,广西卫生厅重点课题,6.0万元,合同编号:重200972。研究目的与意义:在已有完善的临床资料基础上,构建各100例宫颈癌病例的基因组DNA资料库;并利用PCR-RFLP法检测出NF-κB传导通路中相关基因TNF-α-308(G/A)、NF-қB-94(ins/del ATTG)、iNOS 608(C/T)、COX-2 8473(T/C)基因多态性在宫颈癌病例组和对照组实验对象中的表达情况;通过病例对照的研究方式,探讨这些基因多态性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运用NAATs技术研究不同高危HPV亚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细胞中的分布情况及广西地区特异型高危HPV亚型(如HPV58)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细胞蛋白质中的表达情况来揭示高危HPV致病机理,为宫颈癌病因学及防治提供相应的基因及分子水平理论依据理论证据。采用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该研究基因多态性的检测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检测法(PCR-RFLP);其基本原理是根据不同个体基因组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碱基发生的突变,或酶切位点之间发生了碱基的插入、缺失,导致酶切片段大小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基因组变化可以通过酶切进行检测,从而可比较出不同个体在DNA水平上的差异,即基因的多态性。HPV的检测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s,NAATs)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基本原理:采用基因扩增技术及导流杂交原理,通过反向点杂交检查扩增产物与包被有特异型探针的膜杂交结果,采用碱性磷酸酶系统对21型HPV亚型定性分型检测。创见与创新:1.于2013年4月在国内首先报道了宫颈癌人群中NF-κB信号传导通路基因多态性的分析结果。2.国内首先报道了广西地区HPV感染流行病学调查中汉族,壮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3.国内首先报道广西地区宫颈癌人群中HPV58感染的特点及其与种族的关系。揭示HPV58是该地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常见感染型别,其感染多见于>35岁组患者,尤其在壮族等少数民族人群宫颈病变中相关危险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4名。在国内专业学术期刊《中国实验诊断学》、《中国肿瘤临床》、《山东医药》、《广西医学》、《广西医科大学学报》、《广西医学》、《中国癌症防治杂志》等公开发表或即将发表医学专业论文9篇,其中核心刊物5篇;综述1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北海市、柳州市、玉林市、百色、北流等区内外十余家医院开展合作进行技术推广800人次以上,已经被区内多家医院引进吸收,用于指导医疗实践,成功评估了近800例宫颈癌患者的脱氧核糖核酸损伤修复酶基因多态性及HPV亚型定性分型检测,HPV亚型定性分型检测技术已被推广至全区二十多家综合型三甲医院作为宫颈癌筛查一线手段,为广西境内宫颈癌的二级预防提供了有力临床诊疗保障,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相应的基因及分子水平理论证据,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提高该区宫颈癌主要致病因素的认识,对于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提高该区知名度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将为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相应的基因及分子水平理论证据,为广西境内宫颈癌的二级预防提供了有力临床诊疗保障,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益和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