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奄包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桂林市中医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432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该项目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自筹经费科研课题项目:中药热奄包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研究(合同号:ZZ012391)。盆腔炎性包块是在经期、产褥期、流产后,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大肠杆菌、链球菌、葡萄球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经生殖道侵入,引起生殖器及盆腔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等处发生充血水肿、粘连、化脓性病变,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形成,它是妇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痛连腰骶,可伴有低热起伏,带下增多,月经不调甚至不孕。由于盆腔的特殊解剖结构,炎症浸润纤维组织和结缔组织,导致包块的形成,抗生素往往仅能缓解疼痛,难以深入包块实质,对包块消退疗效差,使用时间过长还会导致菌群失调,近年来其发病呈年轻化和上升趋势,越来越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而成为研究热点。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妇女在经期、产褥期、流产后、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一些细菌、病原微生物等经生殖道侵入,引起生殖器及盆腔周围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等处发生充血水肿、粘连、化脓性病变,由于长期炎症反复刺激,致盆腔周围组织粘连,局部循环障碍导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炎性包块,由于盆腔的特殊解剖结构,抗生素治疗往往仅能缓解疼痛,难以深入包块实质,对包块消退疗效差,使用时间过长还会导致菌群失调,治疗起来十分棘手,严重影响女性的生育功能。该病属祖国医学癥瘕、腹痛、带下等范畴,根据祖国医学“不通则痛,痛则不通,结者散之”的治则,通过以通络止痛、软坚消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采用妇科热奄包外敷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患者,使上述一系列问题得到了解决。外敷治疗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中药热奄包外敷是将药物加热后在人体局部适时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之力,将药性通过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达到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结止痛的一种治疗操作方法。热奄包综合了热效应与中药药效的双重作用,通过药与热的协同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加快药物的局部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局部软组织营养供给,抑制合成,加速水肿和炎性物质吸收和转化,从而达到从外治内,内外兼治,最大程度发挥药物的疗效,课题组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在盆腔炎性包块急性期、发病早期、轻、中度患者越早使用热奄包治疗,住院时间愈短,疗效愈好。性能指标将160例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使用中药热奄包熨烫腹部及下腹部配合抗生素治疗,每次用妇科外敷药(桂枝60g,丹参100g,香附60g,三棱60g,莪术60g,薄荷30g,姜黄60g等)2袋(由该院中药房提供),加跌打追风酒(该院院内制剂)100ml,米醋半斤浸泡20分钟后置入铁锅内不断翻炒至60-70℃,装入妇科特制的布袋内,患者取平卧位或半卧位,将布袋热敷于患者下腹部及腹部,期间需来回熨烫至冷却,于每次月经干净后3天开始治疗,每日2次,14天为一疗程,共二疗程,对照组:使用抗生素治疗,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S表示,同一指标治疗前后及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88.75%、93.75%,对照组总治愈率分别为83.75%、9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病例中医辨证均符合盆腔炎性包块湿热瘀阻型的辨证标准,治疗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软坚消癥为原则。妇科外敷药方中桂枝温经通阳,理气血,促进增生组织软和吸收;丹参活血化瘀,通经止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离经之血吸收;三棱、莪术活血化瘀,消癥化积;香附温经行滞,散结止痛;外敷药加醋浸泡能增强药力,通血脉,行药势;加酒翻炒通过酒力增加药引作用,纵观全方诸药合用共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消癥化积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能改善盆腔微循环、促进血肿、包块吸收,防止组织粘连,能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同时通过改善循环增加病变组织的供血供氧,抑制厌氧菌生长,有利于抗菌,最终达到抗炎、消水肿、解瘀镇痛之功。该研究采用中药热奄包配合西药抗生素组与单纯使用西药抗生素组作为对照,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治疗组治疗第一个疗程、第二个疗程后疗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两个疗程后疾病程度明显减轻,盆腔炎性明显减小,提示采用西药抗生素配合中药热奄包治疗湿热瘀阻型盆腔炎性包快疗效优于单独使用西药抗生素。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经文献信息检索,除该课题组成员外该方法在国内尚没有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报道。该研究显示:中药热奄包外敷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可有效提高疗效,缓解腹部疼痛,改善盆腔体征,延缓病情向重度发展,避免了长期使用抗生素使局部病灶产生耐药性,易导致菌群失调的缺陷,同时可减少住院费用,减轻了病人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经临床应用观察,该课题应用中药外治法治疗该病,疗效明显,毒副作用小,复发率低,患者易于接受。该课题的成功实施为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拓宽市场,提高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社会影响力,通过较少的投入就能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在临床实践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项目原计划每年收治90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预计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8万,自该项目开展2年以来,课题组已收治了252例患者,完成预期收治病人数,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22万,该项目有效提高疗效,缓解腹部疼痛,改善盆腔体征,延缓病情向重度发展,为患者提供一种易于接受、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临床研究验证中药热奄包治疗盆腔炎性包块,可明显缩小盆腔包块,改善患者下腹疼痛、月经失调等症状,具有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有效率高于其他治疗方法。已举办相关学习班2期,培训学员26人。在桂林县级6家医院推广应用该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该课题实施期间共撰写科研论文4篇,公开发表于中国中文核心期刊1篇,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论文3篇,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项目原计划每年收治90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预计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8万,自该项目开展2年以来,课题组已收治了252例患者,完成预期收治病人数,每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22万,该院每年用该方法治疗盆腔炎性包块患者80余例,效果显著,同时在全州、兴安、平乐、灵川、荔浦、恭城等县中医院推广应用,反映良好,通过较少的投入就能获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存在的问题是中西医药物在体内是否有拮抗作用而影响治疗效果,对其缺乏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加之中医辨证分型不统一,疗效评定缺少量化标准等现状的存在。可以说,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不为人们接受已成为制约中国中医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之一,这些都将是研究盆腔炎性包块需解决的问题,未来努力的方向。历年获奖情况:《中药热奄包治疗湿热瘀阻型盆腔炎性包块临床观察》2014年4月发表于《辽宁中医杂志》获桂林市中医医院护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热奄包治疗湿热瘀阻型盆腔炎包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2013年12月发表于《护理研究》获桂林市中医医院护理优秀论文二等奖。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