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柳珊瑚生物碱PZTHIV规模化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科学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407

成果描述:

项目来源和背景:该项目属于海水产品深加工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开发领域项目。该项目任务来源为:广西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海水产品深加工技术攻关与产业化开发技术研究”(合同编号:11107011)的子课题“抗病毒柳珊瑚生物碱PZTHIV规模化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合同编号:桂科攻11107011-7)。技术原理和性能指标:该项目通过建立疏枝刺柳珊瑚的红外光谱特征鉴定谱,对来源于疏枝刺柳珊瑚的抗病毒有效单体成分生物碱PZTHIV进行规模化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通过对生物碱PZTHIV的药学和药效学及急性毒性进行进一步检测,获得一个活性明确,分离纯化工艺路线简捷的生物碱PZTHIV,以期为广西北部湾柳珊瑚研究和开发提出新的思路和贡献。建立疏枝刺柳珊瑚的红外光谱鉴定方法;建立有效成分生物碱PZTHIV小试级别的高效分离纯化流程,得率0.048%。完成生物碱PZTHIV的质量标准研究,并制定其质量检测技术标准。初步评价生物碱PZTHIV的急性毒性作用,LD50分别为4.75和1.21mg/g;完成PZTHIV的抗病毒活性评价,综合作用、直接灭活作用、抑制吸附作用和抑制穿入作用方式下的IC50值分别为5.442、0.191、17.501、12.067μg/m。国内外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其中2篇SCI收录文章;申请1项国家专利。培养硕士研究生2名。技术的创造性和先进性:项目率先建立疏枝刺柳珊瑚的红外光谱鉴定方法,并申请了发明专利。项目报道在世界范围内,首先报道了生物碱PZTHIV的波谱性质和小试级别的高效分离纯化流程。项目完成了PZTHIV的抗病毒活性评价,发现其综合作用、直接灭活作用、抑制吸附作用和抑制穿入作用方式下的半有效抑制浓度。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项目完成后,获得疏枝刺柳珊瑚的专属性和特征性的红外指纹图谱,确定生物碱PZTHIV的规模化制备工艺流程及质量标准,为国内海洋抗病毒活性天然产物的工业化探索提供新的思路。该项目研究的抗病毒海洋天然活性物质是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如果能开发成新药上市,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该项目充分利用北部湾丰富的海洋动物资源,直接提高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海洋动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和开发水平,缩小与国内在该领域研究领先省份的差距。该项目获得疏枝刺柳珊瑚的专属性和特征性的红外指纹图谱,确定生物碱PZTHIV的规模化制备工艺流程及质量标准,为国内海洋抗病毒活性天然产物的工业化探索提供新的思路。该项目研究的抗病毒海洋天然活性物质是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如果能开发成新药上市,在中国已加入WTO的今天,将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历年获奖情况:无。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