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214
成果描述:
| 研究内容:该实验通过四周递增游泳训练,建立慢性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采用“逆针灸”在造模同时进行治疗,将大鼠随机分为治疗组(头穴透刺)、传统针刺组、模型组、空白组。在第四周末进行大鼠力竭游泳,记录力竭时间。力竭后随机取材,运用比色法,脲酶法、荧光分光光度计法,光镜电镜、高效液相色谱法、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等方法,观察大鼠下丘脑内单胺类递质及支链氨基酸的变化。从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面探讨头穴透刺防治疲劳的可能机制及其作用位点,发挥针灸治疗优势,为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推广提供客观实验依据该课题创新点:针灸中多采用传统针刺的方法与手段,而对于头穴对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却从没有人进行过研究。人体的一切功能活动都受大脑皮层支配,大脑皮层运动区是躯体运动机能的高级中枢,通过电刺激方法观察到,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与躯体运动有密切的关系,从大量的临床观察中课题组发现,针刺大脑皮层运动区可以对人体的运动机能产生重要影响,因而,关注针刺大脑皮层运动区对于运动性疲劳的作用及机理,可能会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产生突破性的进展。针灸抗疲劳的研究主要涉及运动后疲劳的恢复和消除,而预防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则很少。从文献检索中得知,在运动前进行针灸以提高机体抗疲劳能力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因此应提倡逆针灸。所谓逆针灸是指预先采用针灸的方法对机体的腧穴进行刺激,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应变能力,以抑制或减轻随后疾病或强烈的应激状态对机体的损伤作用。研究表明逆针灸对预防免疫失调性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而运动性疲劳正是由于剧烈运动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的结果。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历来是中医诊治疾病的特点。关注逆针灸可能使中医药防治运动性疲劳产生一次飞跃。针灸是通过调节内环境、重建其相对的动态稳定性而起效的。中枢神经系统各级水平的许多结构及其所代表的机能活动参与针灸作用过程,神经递质、内分泌激素和免疫活性因子等构成针灸诱导的类药理学过程中重要的物质基础。研究多从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着手,而有关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仍停留在效应的观察这一水平。因此应进一步探索针灸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作用机制,除了从整体、系统、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上继续观察针灸对机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外,还应进行基因水平上的研究,推进针灸消除疲劳的机理性研究。而该课题的研究弥补了这几项空白,以神经递质的变化作为切入点,研究以5-HT为中心的生成前体、及其代谢产物的变化,从分子生物学的角度来探讨TPH、MAO-A转化酶的变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地深入研究了头穴透刺对运动性疲劳作用的可能机制,及作用位点,同时在造模的同时进行针刺治疗,达到未病先防的目的,从而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促进其疲劳的尽快恢复,这也是该课题的创新点。目标:鉴于以往针刺研究中选穴多选用体针针刺,作用于外周疲劳。而运动性疲劳的发生以中枢机制的变化为主,因而该课题拟通过递增游泳训练建立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在运动前给予头部透刺。旨在通过头穴透刺作用于大鼠5-HT系统,为抗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机制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一步为头穴防治运动性疲劳的推广提供客观的实验依据。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篇,形成研究报告。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院内推广研究成果取得的经济效益获得院内收入30余万元。该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研究的主要理论与实际问题关键点:针刺时大鼠头部固定方法。力竭后迅速将大鼠从水中捞起,防止大鼠淹死。难点:头穴透刺延缓运动性中枢疲劳发生的关键作用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