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护理职业学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032
成果描述:
| 乳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并且逐年升高,从分子生物学上认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浸润转移的原因、寻求乳腺癌恶性转化的靶点及靶向治疗乳腺癌是研究的热点。主要技术内容:乳腺癌特异性基因BCSG1与抑癌基因、肿瘤浸润转移正相关基因和抑制基因、肿瘤性血管生长相关基因(如P53、nm<'2>3、S100A4、ETS1、MMP2、TIMP2、VEGF、MVD和CD105)等在体内外乳腺肿瘤表达,以期揭示乳腺癌特异性基因BCSG1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关系。采用RNA干扰技术,沉默乳腺癌MCF7细胞及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组织中BCSG1基因蛋白及mRNA表达,检测沉默siRNA-BCSG1抑制乳腺癌克隆率、生长率、侵袭能力,探索siRNA-BCSG1抑制乳腺癌进程,作为基因靶向治疗乳腺癌新方法。结论:BCSG1与乳腺癌新生血管生成有关,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关系密切;BCSG1-siRNA沉默乳腺癌特异性基因表达,抑制乳腺癌生长和浸润,抑制乳腺癌进程,可作为特异性基因靶向治疗乳腺癌新方法。技术性能指标:构建BCSG1-siRNA质粒载体,转染MCF7细胞,检测各组细胞中BCSG1蛋白及mRNA的表达,用平板克隆实验及Boyden chamber侵袭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及迁徙能力;转染BCSG1-siRNA的MCF7细胞构建乳腺癌裸鼠种植瘤模型,检测裸鼠种植瘤组织中BCSG1蛋白及mRNA的表达;检测BCSG1、P53、nm 23、S100A4、ETS1、MMP2、TIMP2、VEGF、MVD、CD105表达。分子水平探讨乳腺癌发生及浸润转移机制,为靶向治疗乳腺癌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推广应用情况:该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研究,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和基因靶点治疗,有很好实用性和推广性,在省内外多家大医院推广应用,参加三次国际医学年会大会发言推广应用。该团队共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其中SCI5篇,中文核心26篇(中华核心6篇)。siRNA技术用于肿瘤基因治疗前景广阔,临床检测人乳腺癌组织中BCSG1等九种基因,有利于乳腺癌早期诊断和估计预后,可产生巨大社会经济效益。在乳腺癌高发人群及可疑人群中检测BCSG1等九种指标,发现一些早期乳腺癌及癌前病变患者得到早期治疗,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首次提出BCSG1可作为治疗乳腺癌靶点,BCSG1-siRNA技术有望作为乳腺癌基因治疗手段,为靶向治疗乳腺癌提供新方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siRNA技术广泛用于肿瘤基因治疗药物开发,靶向基因治疗属于病因治疗,针对性强,最大限度地杀伤肿瘤细胞,副作用少。该研究成果可做为乳腺癌早期诊断及预测转移趋势指标,有助于乳腺癌临床诊断和基因靶点治疗,进一步提高此类疾病诊疗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