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介导APL发生的诊疗新靶点与方法研究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重庆医科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5004

成果描述:

主要技术内容:该项目率先在国内外开展有关NE介导APL发生中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研究,深入揭示APL的分子发生机制,并为探寻新的APL诊疗方法开辟新的途径。从蛋白质相互作用出发,研究了NE介导APL发生的分子机制;以PML(NLS-)和NLS-RARa为重点,探讨了其在APL诊断中的价值;从细胞株、动物模型到临床标本,初步建立了以PML(NLS-)和NLS-RARa的细胞定位为检测手段的几种APL的诊断方法。技术创新点:项目率先在国内外开展有关NE介导APL发生中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与研究,包括MutPML与NLS-RARα相互作用蛋白的细胞内筛选;Mut-PML与NLS-RARα相互作用蛋白的胞内外验证;Mut-PML与NLS-RARα及其相互作用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初步研究;NE介导APL发生的诊疗新靶点与方法研究。实施过程中从蛋白质相互作用出发,纲举目张地研究了NE介导APL发生的分子机制;以PML(NLS-)和NLS-RARa为重点,探讨了其在APL诊断中的价值;从细胞株、动物模型到临床标本,初步建立了以PML(NLS-)和NLS-RARa的细胞定位为检测手段的几种APL的诊断方法。深入揭示了APL的分子发生机制,并为探寻新的APL诊疗方法开辟新的途径。知识产权、应用推广及效益:PML(NLS-)蛋白可作为APL早期诊断的新标志且极具临床应用前景。通过深入研究PML(NLS-)蛋白的细胞定位于生物学功能,根据其不同于PML的分子量大小、细胞内定位差异以及制备针对NLS序列的特异性抗体等全面评价其在APL早期诊断中的价值,为探寻APL诊断的新指标与新方法奠定了实验与理论基础。同时也为APL的早期诊断开辟了新的领域和提供了新的途径。项目研究期间,共招收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2名,其中3名获得国家奖学金;发表论文25篇,其中SCI收录5篇;已申请发明专利3项,通过成果转让可以与试剂公司共同开发检测试剂从而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已取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该理论成果在重庆市部分三甲医院(见推广应用证明)血液科应用,加深了临床医生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发病机制及诊断与治疗的认识,提高了对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诊治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