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上海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上房园艺有限公司;上海植物园;上海普陀区园林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991
成果描述:
| 该项目属林业领域。水生植物及其组成的湿地在污染净化、自然灾害防控和景观风貌等方面的意义尤为突出,但在城市化进程中湿地又最易被侵占、污染和改造等,极大破坏了城市环境。针对水生植物的科学应用和城市受损湿地修复等问题,项目组历经13年协同创新,攻克了水生植物及群落构建对城市湿地修复的3大关键技术和20余项支撑技术,提升了行业应用水平。主要内容和关键创新点如下:1、突破了水生植物重要种类快速繁殖技术。发明了矮蒲苇、红杆芋、花叶蒲苇、金心黄菖蒲和沼湿草的组织培养方法,解决了这些市场急需、分株繁殖系数低的水生植物品种用苗问题;发明了海菜花种子冬季储藏方法,使种子萌发存活率达95%以上,实现了濒危植物海菜花种群的迁地保护;花叶芦竹茎秆冬季浸水萌发,使生产用苗出圃提前30天以上;千屈菜生长季节连续分段多次扦插,年繁殖系数100以上。2、创建了水生植物系统应用范式。建成了华东地区最大的水生植物种质资源圃(保存了222种和115个品种),连续10年进行了完整的物候记录;针对水生植物应用的生态安全问题,首次建立了国内水生植物应用的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并对172种水生植物在城市湿地的应用进行了风险程度评估,提出了上海地区禁用的水生植物29种;揭示了水深、水温、光照等关键因子对水生植物优势种生长和繁殖影响及其响应机制,比较研究了相邻优势种类遗传变异、无性繁殖和定居能力等关键的应用基础理论问题。创新实施了沉水植物工具种定居生境营建技术、群落”层片结构”生态序列调控技术和生态系统水平管理技术等。3、优化了城市湿地水生植物修复技术体系。解析了近30年上海湿地资源遥感影像,并以江湾湿地为例说明其30年时空变化;监测了4个典型城市湿地近70个指标2年的逐季变化,首次从不同尺度揭示了城市湿地退化趋势。创建了基于植被、水质和土壤等19个指标的退化因子判别方法,建立了具有城市湿地特征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建立了水体和土壤特征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及功能材料信息数据库,为城市湿地污染物识别提供了诊断及响应方案。揭示了①水体内源营养盐、多溴联苯醚等分布、吸附和释放规律;②水体Pb、Cd和有毒有机物对微藻的毒理效应;③慈姑、菹草、伊乐藻等对水体N、P营养盐的净化效果及其克藻效应,显著提高了内源污染、特征污染物定向富集和藻类生物等控制水平。该项目获得授权专利15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成果被1项国家标准采纳,论文65篇(其中SCI收录18篇),论文被引用383次(其中他引268次),专著3部以及5项行业推广技术。成果应用于苏州河整治、辰山植物园建设、大莲湖湿地修复等重大工程,累计示范工程32项,直接经济效益12962万元,成果推广到重庆、广东、江苏、宁夏、浙江等地,面积达724公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相关成果完善了学科体系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