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946
成果描述:
| 水体污染是制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主要湖泊水质稳定改善,但氮磷浓度仍居高不下,成为治理重点与难点。水葫芦吸收氮磷能力强,是水体净化的优势物种,但大规模利用水葫芦治污国内外未见成功先例,主要原因是存在生态风险和收获处置难度大。该成果通过关键技术和装备创新,建立了水葫芦治理污染与资源化利用有机结合的生态模式,制定省级标准4项,授权专利17件,发表论文98篇(SCI收录9篇),并在太湖和滇池治理中推广应用,取得显著成效。揭示了水葫芦削减水体氮磷机制,解析了潜在生态风险。发现水葫芦光合生态位宽,光合生产能力高,氮磷吸收同化能力强,并促进生物脱氮过程,削减氮磷速率最高达3和0.4g/m<'2>/d,是水体脱氮除磷优势植物。同时,水葫芦生长繁殖快、竞争力强,存在影响生物多样性和不及时打捞造成次生污染的生态风险。提出水葫芦治污技术参数,为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明确水葫芦脱氮除磷效果与水体氮磷浓度的相关性,提出治污目标与种养规模配比;获得水葫芦最佳治污效果的种养管理参数;发现水葫芦覆盖度<50%时,对水体生境无不利影响;研发出水葫芦抗风浪防逃逸围栏,制定了控养技术规程;根据水葫芦生物学产量,提出治污工程建设与设备配置方案。创新水葫芦收获专用装备,大幅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研制水葫芦打捞减容一体船,机动收获水葫芦,减容后容重从0.3t/m<'3>提高到0.9t/m<'3>。单船日采收、转驳量由200吨提高到350吨,成本下降50%,每吨低于10元。创新了采收传输生产线,围网拖运定点收获水葫芦,进一步提高效率,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研发出专用固液分离装备,破解水葫芦快速脱水技术难题,创新资源化利用工艺。针对水葫芦海绵组织丰富,持水能力强,脱水难度大的特性,改进了挤压装备关键部件,研发出水葫芦专用固液分离机,首次应用于大批量水葫芦快速脱水,满足利用工艺要求。创新水葫芦汁渣分开的沼气发酵工艺,大幅提高容积产气率,缩短水力滞留期;改进脱水水葫芦快速高温堆肥工艺,有机肥质量优于部颁标准;优化脱水水葫芦复合青贮发酵饲料生产工艺,形成山羊、鹅等草食动物的优质草料。在太湖和滇池累计推广种养水葫芦82.5km<'2>,收获水葫芦330万吨,带出湖体氮5046吨,磷530吨,生产水葫芦有机肥13万吨。2011-2013年滇池草海共控养水葫芦约12km<'2>,昆明市环境监测数据显示草海入湖口总氮、总磷年均浓度13.10和0.80mg/L,经水葫芦净化排出,分别降至3.33和0.25mg/L,突显水葫芦治污效果。蔡道基、陈剑平院士等专家认为:该成果解决了控制、收获、脱水、利用等各环节技术难题,技术系统完整,可作为水体氮磷提取的有效技术选择。澳大利亚知名环境学教授Zed Rengel认为控养水葫芦净化水体氮磷效果极其显著,且对水体生态安全没有负面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