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驮式肝移植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944

成果描述:

肝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最有效的方法。背驮式肝移植是在标准肝移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技术的核心在于保留了受体的肝后段下腔静脉,具有术中出血少、术后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低、术后ICU停留时间和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是肝移植的主流术式,本移植中心负责人吴亚夫、丁义涛教授于1996年完成了华东地区第一例背驮式肝移植,至今在技术和方法上进行多项创新。采用肝后下腔静脉大三角成形术建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保证无论个体差异吻合口匹配都完好;大三角形提供了尽可能大的开口,而且三角形相对稳定,不易扭转,很好的解决了流出道狭窄的问题。该中心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是国内最大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病例组之一。建立跨ABO血型肝移植抢救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技术方案,釆用三联免疫抑制剂方案(FK506+Pred+MMF)+舒莱强化方案,使得跨ABO血型肝移植1年生存率达到87.5%,与传统血型完全符合肝移植相似。建立以非吻合口狭窄、胆道铸型综合症、慢性移植肝失功为主的胆道损伤后再次肝移植适应症。再次肝脏移植的成功率100%,一年生存率达到84.2%,与首次肝移植相似。在国内第一个建立肝移植术后早期联合肠外与肠内营养的营养支持方案,该方案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降低炎性反应、促进肝细胞修复。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总体费用明显减少。建立安全可靠的早期激素撤离方案:围手术期舒莱强化、术后一周三联免疫抑制剂方案(FK506+Pred+MMF)、一周后激素撤离。无一例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术后感染、肿瘤复发等明显减少。基础研究方面:研究供肝冷保存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深入探讨移植肝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为临床防治缺血性胆道并发症提供实验依据;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索了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免疫学机制及相关的肝保护方法。上述研究为加强肝移植术中、术后综合治疗提供依据。该项目总共发表相关文章11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84篇,SCI论文30篇,被Web of Science收录29篇,引用146篇次(其中他引135篇次)。研究成果参编专著2本。举办国内外学术会议10余次。该研究成果在八一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等省内外三甲医院推广应用,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跨血型肝移植和胆道损伤后再次肝移植获得江苏省新技术引进一等奖。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