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安徽医科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88
成果描述:
| 该项目属于分子核医学领域,利用分子核医学影像新技术探讨肿瘤诊断、治疗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具体如下:围绕国内外采用比较治疗前后肿瘤组织大小和形态的变化来观察肿瘤放射增敏疗效,对放射增敏剂早期增敏疗效的判断尚缺乏更加具有时效性和特异性的评估方法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子核医学系列研究,从体外细胞集落形成实验研究过渡到兔VX2肺肿瘤模型分子显像研究,观察到增敏剂的放射增敏作用及增敏机制,18F-FDG摄取与乏氧状态的关系,使用18F-FDG PET/CT显像观察肿瘤动物模型的早期增敏效果;并进行18F-FDG PET/CT显像评价甘氨双唑钠对鼻咽癌的放射增敏作用临床应用研究。该项目是迄今国内外采用分子核医学影像技术手段对放射增敏剂比较全面、系统、深入并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该研究拓展了18F-FDG PET/CT的应用领域,首次提出分子影像学新技术PET/CT可视化评估肿瘤生物学改变,能够评价放射增敏剂的早期疗效,有利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新型增敏剂的研发,为放射增敏剂治疗疗效评价的分子影像学诊断新技术奠定研究基础。经查新检索证实国内外未见有类似报道,具有实际意义。针对国内外放疗疗效评估中葡萄糖代谢和乏氧代谢两次显像融合误差的问题,首次采用双核素(18F-FDG和99mTc-HL91)同时显像的方法,充分利用hPET/CT的特点,通过一次检查,同时得到两种代谢图像,可避免两次扫描图像融合误差,更好评估患者放疗预后,有机地结合临床与科研方法,大幅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并在国内有符合线路SPECT的医疗机构进行了推广,该部分内容经查新检索,国内外未见有类似报道。针对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准确评估肿瘤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的问题,首次提出采用瘦体质量(LBM)标准化参数校正肾小球滤过率(GFR),在不同体型、不同年龄患者中有较好的效能,兼具定量准确,使用范围广等优点,更好评估分肾功能,在省内多家医院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效果。以临床需求为主导,进行了特色的临床PET/CT分子影像研究:提出18F-FDG PET/CT诊断前列腺癌复发与转移、肝转移癌及其原发灶和肝外转移灶的价值,及在肾上腺转移癌诊断中的价值及其诊断标准探讨,并对肺癌患者GTV PET/CT勾画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PET/CT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应用推广情况:该研究历时5年,相关研究成果已在国内10家单位得到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发表论文23篇,其中SCI 9篇,相关研究结果在该领域规模及影响力最大的北美核医学年会进行交流,培养硕士10名,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卫生部核医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安徽省科技厅课题1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