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草-牧种养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钦廉林场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49

成果描述:

课题来源与背景:以解决和消除对桉树人工种植存在的生态问题及社会担忧和顾虑,同时考虑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气候和土壤等资源因素,提升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综合效益,广西林科院、广西畜牧所、广西钦廉林场共同承担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课题)“桉-草-牧种养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任务书编号:桂科攻1299001-1。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该成果属于人工林建设中的生态林业工程领域的基础和应用型基础研究,以林学学科的森林生态学、森林土壤学、林业经济学、森林培育学以及牧草学、家畜学和系统工程学等学科理论为指导,通过在桉树林下立地条件下,种植不同品种的牧草,养殖改良肉牛,研究各品种的适应性、牧草营养成分变化、土壤矿质营养元素动态变化、树草牧生物产量等,有效地保护和恢复了林地植被,提高了桉树人工林生物多样性和综合效益。性能指标:课题任务书要求的考核指标:营建桉-草-牧种养复合经营模式6种;建立桉-草-牧种养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体系1套;筛选出优良模式2种,与桉树纯林比综合效益提高20%;桉-草-牧种养复合经营模式营建综合配套技术1套;建立桉-草-牧种养复合经营模式示范基地2个;营建示范林100亩;论文3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培养博士或硕士1人,晋升职称1人。考核指标实际完成情况:建立了桉-草复合种植模式13种,桉-草-牧种养复合经营模式8种;建立了桉-草-牧种养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1套;初步筛选出8种较对照投资收益大于30%的桉-草复合经营模式;总结出了桉-草-牧种养复合经营模式营建综合配套技术1套;已建立种植基地1个,养殖基地1个;建立了试验示范林311亩;已发表6篇,其中核心期刊3篇;2名硕士毕业,5人晋升职称(副高2人、中级3人)。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营建了13种具体桉-草栽培模式,8种桉-草-牧综合种养模式,建立311亩种植基地1个,建立50亩养殖基地1个,总结提出了1套桉树人工林复合经营配套技术。初步探索出了桉树人工林间种牧草复合经营模式矿质营养元素关系和动态变化规律。通过试验对13种桉-草复合经营模式牧草生长指标进行测定,并对不同模式下间种牧草有效成分变化及相互影响关系进行研究,弄清了桉树下种植牧草养分的变化规律。通过构建8种桉-草-牧复合经营模式,并开展牛羊喂养试验,弄清了桉树下牧草喂养牛羊的屠宰性能及营养价值变化情况。通过对13种桉树人工林间种牧草复合经营模式投资收益2年的分析,初步选出经济收益率高于对照模式30%的优良模式8个。通过对大量相关资料的收集、总结与分析,同时结合实地调查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广西地区桉-草-牧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确定不同复合经营模式评价指标体系1套。在科学构建的桉-草-牧复合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不同复合经营模式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与分析;初步筛选出具有良好综合效益的桉-草-牧复合经营模式4种,筛选出综合效益最小数据集评价指标12个。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在实施过程中,采取规划设计、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等方式,边研究边推广应用,成果技术成熟、综合配套、可操作性强,可覆盖的面广,可在桉树人工林栽培区全面推广应用,前景广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课题实施3年,营建和推广优良复合经营模式试验示范林面积2493.45亩,喂养涠洲黄牛1400头、波尔山羊2300只;总收入3772.59万元,新增销售收入278.52万元,节约成本846.99万元,新增利润834.15万元,经济效益显著。同时,在改善当地的环境状况、提供就业岗位、提高科技人员素质、增加林场收入、调整林种结构、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