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47
成果描述:
| 课题来源与背景:有色金属产业是广西的资源型特色产业之一,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给地方经济增添活力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尤其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重大流域性环境污染事件,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威胁流域人群健康,这使得从民众到决策层均有谈重金属色变之虞。因为环境问题使得广西有色金属产业发展难以持续,导致有色金属行业发展支持力度的减弱、行业发展出现萎缩等结果,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遇到了环境“瓶颈”问题。2012年广西龙江河发生镉污染重大环境事件后,为深刻吸取教训,防止发生类似事件,保障环境安全与人体健康,解决有色金属产业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启动了“龙江河环境突发事件环境损害与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估”,“广西河池生态环保型有色金属产业示范基地规划”以及“广西河池市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等项目研究。承担单位在多个项目相关成果基础上,集成研发了有色金属产业环境风险防控成套技术,并应用于广西有色金属企业环境风险防控全过程。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该研究以环境风险控制理论为指导,分析中国有色金属产业的环境风险实际状况,综合运用系统论、控制论与信息论的基本原理,识别流域环境中涉及地理学过程、人类活动过程、水生生物学过程等领域各类风险要素,建立不同源数据进行同化处理方法,揭示了不同过程风险要素的耦合原理和在关键节点控制风险的作用机理,构建多信息源、多控制途径的有色金属产业流域流域环境风险系统控制技术体系。同时全面应用环境模拟、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在典型流域有色金属产业的环境风险控制中进行实践应用,并在实践中不断研发控制风险所缺口的关键技术,所研发的基于风险控制的废水处理工程技术对目标污染物削减率大于98%,比常规技术提高5%;研发的采选废水生物制剂协同氧化深度处理技术,处理尾矿库废水后出水中主要污染物可达到《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COD能稳定去除到60 mg/L以下,SS能稳定去除到50 mg/L以下;研发的低温低浊度水体重金属污染事故镉等多金属协同削沉技术,对天然大型水体中镉特征污染物削减率高达85%,比常规技术高30%以上;研发的镉沉淀物在河系中安全迁移掺混与稳定化监控技术、镉等重金属对水生物食物链风险监控成套技术等先进、高效、经济、适用,有效地避免了经济损失。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首次构建了有色金属产业流域环境风险系统控制技术体系。研发的高效复合絮凝共沉降削减大型水体多种重金属的工程成套技术,首次在低温低浊度条件下取得一次削沉20余吨镉铊等污染物的效果,使镉污染严重的水体达标。建立了事故应急处置镉沉淀物在河系中安全迁移、掺混、再沉降及在沉积物中地球化学稳定化过程的动态监控技术。创建的水生食物链中镉风险监控技术,首次揭示了受镉污染鱼类在水质达标时切断食物污染来源后,可自行解毒恢复达标规律。创新提出了没有不干扰环境的经济增长,只有风险可控、经济可行、社会可接受的人类行为的风险理念。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技术已进行了规划研究应用以及小试、中试研究和多项工程应用,均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技术已很成熟,适用于有色金属产业规划与布局中的环境风险防控、污染工程治理、重金属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与后续环境风险控制及损害评估等方面,且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项目建立的防控技术体系符合广西有色金属行业污染防控的实际需求,成果已多次应用于广西有色金属产业环境风险控制,优化了河池等地的行业布局,提升了产业结构与工艺水平,促进了区域有色金属产业的技术更新、污染减排和生态产业发展,从源头上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环境风险。项目成果还多次应用于广西重金属污染工程治理和重金属环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以及环境风险评估工作。成功地应急处置了龙江河、贺江等重金属污染事件,维持了社会稳定;对环境事件及受污染河段开展的风险评估与损害控制,有效地避免了不必要的环境与经济损失。历年获奖情况:无。成果简介:该项目基于对中国环境污染治理与控制多年研究成果的积累,创建了有色金属产业流域环境风险系统控制技术体系,研发出高效、经济、实用的废水生物制剂协同氧化深度处理技术,低温低浊度水体重金属污染事故镉等多金属协同削沉技术、镉沉淀物在河系中安全迁移掺混与稳定化监控技术、镉等重金属对水生物食物链风险监控等成套技术。技术体系中将风险控制要素融入产业布局、治污、应急处置到受损水体的风险监控等减缓损害的全过程,支撑了保障流域优质水源前提下的有色金属产业持续发展。依据提出的环境风险耦合损害与节点可控制理论以及基于实践应用形成的流域污染风险系统防控模式,促进了有色金属产业的环境保护战略从被动的末端治理、污染减排与应急处置转向主动实施环境风险控制,并对类似的环境污染情景应对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与借鉴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