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南宁市南湖公园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01
成果描述:
| 水生态修复技术是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体的污染物进行转化、转移、使水体得到净化的过程。其技术原理是以湖泊生态学为依据,以湖泊稳态转换理论为指导,以水体食物链为主线,物质、能量流动为导向,生物操控为手段,将浑浊的藻型湖泊恢复为草型清水湖泊;通过构建新型的水生态系统,解决湖泊的富营养化问题。这是一项正处在发展之中的、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技术。南湖是南宁市最大的湖泊,是南宁市的一张名片。改善南湖水质,保持南湖的水质稳定,是南宁市政府的要求也是南宁市民的共同愿望。南湖经过2002年的综合整治后,水质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指标与原来治理的预定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南宁市政府在2009年进行了南湖水质改善工程(补水工程)建设,工程于2009年9月中旬工程完工并开始加大对南湖的补水,日最大补水量从原来的20000立方米/日增加到120000立方米/日,但水质改善并不明显。南湖水质要保持现有的Ⅴ类水的水平仍然需要每年从邕江补水约2000万立方米,维护费用200万元;耗费大量的电力和水资源。为了探索运用水生态修复技术提高南湖水质、降低南湖水体的维护费用的有效方法,为南湖的富营养化防治和日常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同时为南宁市在“中国水城”建设过程中其他类似南湖的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提供参考。为此2013年南宁市科技局下达了《水生态修复技术在南湖富营养化防治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由南宁市南湖公园承担。项目采用生态学原理,在湖区试验点内种植沉水植物,培植水中森林,以吸收利用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投放适量的青鱼、鲢鱼、鳙鱼、螺、蚌等水生动物控制沉水植物的过度生长和消亡,吸收利用植物的残留物,重新建立一个物质与能量能够自我循环的、稳定的、良好的生态系统;使水体透明度达到1.8m,高锰酸盐指数达到2.6mg/L,总磷达到0.04mg/L,总氮达到1.17mg/L,叶绿素a达到4.6mg/L,溶解氧在5mg/L以上。水体水质从地表ⅴ类上升到地表Ⅳ类水质标准。达到控制藻类生长和防止富营养化,提高水质标准,降低水体维护费用的目的。该项目是首次在广西区内实施的研究,在动植物的选取上全部本土化,植物仅采用多年生、常绿型的沉水植物,防止了外来物种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增加投放了青鱼及螺类、蚌等动物,解决了因为植物季节交替引起的二次污染的问题,降低了维护经费和环境风险。项目通过新生态系统的建立,使水体内部自净能力增强,物质和能量能自我循环,不需要外力的作用便能调节水质并能控制藻类生长、防止富营养化的发生。与其它方法,如清淤、化学沉淀、补水稀释等方法相比,该项目技术具有运行费用低,安全环保,效果持续稳定等特点,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由于鱼类及底栖动物是变温动物,它的摄食强度受到气温、水温的、溶氧、生物个体的大小、健康状况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生态系统中各个因子的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所以在系统中螺类及鱼类的最佳密度及控制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