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800
成果描述:
| 课题来源与背景:副猪嗜血杆菌病是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一种重要呼吸道细菌性传染病病。在全国养猪地区猪场都流行该病,造成养猪业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该病的病原分离较难,血清型较多,血清型之间缺乏交叉保护,商品疫苗不能全部免疫保护;一些养猪场发病后滥用抗生素造成药物残留,带来食品安全的隐患。为了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广西区科学技术厅下达了攻关项目《副猪嗜血杆菌病防治新技术与应用》(桂科攻0993009-1),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承担实施,合同实施时间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技术原理:项目依据家畜传染病综合防治的原理,应用分子生物学、流行学,通过开展全区的副猪嗜血杆菌病调查、发生流行因素分析研究、病原监测和建立病原检测方法,在掌握病原的种类、分布范围及发生影响因子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合理的防控策略;试验研究防控技术,集成一套综合防控措施,进行示范验证和应用推广。完成项目:合同的性能指标:1.项目共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获发明专利授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1项,发表论文8篇。2.对广西4个市65个猪场进行了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病学调查,在10个规模猪场开展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综合防控技术研究。3.调查了副猪嗜血杆菌病发病情况:分离鉴定36株副猪嗜血杆菌株,对18株副猪嗜血杆菌株的aroA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分析;对19株副猪嗜血杆菌的aroA基因进行RFLP分型;对31株进行体外药敏试验,建立了耐药谱。对分离的副猪嗜血杆菌株(血清4型)全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4.建立PCR法、荧光定量PCR法以及LAMP法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快速检测5.针对分离副猪嗜血杆菌容易死亡,不易分离的难点,研究出保存运输样品的培养基,提高细菌的分离率。6.研制出使用新型猪保定架,方便样品的采集,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ZL 2013 2 0458235.6)技术的创造性、先进性:首次对最为普遍流行的致病菌株之一的血清4型分离菌株GX033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这是继华中农业大学对血清5型分离菌株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的世界上第二个对副猪嗜血杆菌进行测序。该序列已提交NCBIGenBank(登陆号AQSU01000000)。研制出能提高分离副猪嗜血杆菌率的培养基。《培养基副猪嗜血杆菌》已获发明专利:ZL201320301656.2。发明了仅需要半小时即可获得检测结果的实时检测副猪嗜血杆菌的LAMP方法,该发明已获发明专利授权(ZL201310107851.1)。研制出使用新型猪保定架,并获实用新型专利证书(ZL 2013 2 0458235.6)。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副猪嗜血杆菌的LAMP方法在2012年开始在临床应用,其它技术如分离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检测等技术都是一直在应用的技术,是非常成熟的技术。该成果可以应用于猪场疫病的防控。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1.产生的间接效益:项目实施期在隆安、博白、武鸣、桂平等市县的10个猪场推广应用,降低了猪场因副猪导致的死亡率6.0%,新增产值1527.36万元,新增利税292.74万元。2.存在的问题:防治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新技术,如病原检测、耐药性分析等技术的应用不但需要检测设备,而且检测技术员还需要熟练的操作检测设备的技术。现在大部分养猪场都缺乏开展这些工作的条件。历年获奖情况: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