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广西益江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791
成果描述:
| 成果来源与背景:2013年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批文号:南科发[2013]46号,合同编号:20130181,项目类别:科技攻关课题名称:实现GPRS远程监控的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研发起止时间:2013年1月-2014年12月针对小城镇及农村地区分散性生活污水排放造成的流域面源污染环境问题,及分散型污水处理设施分布地域广阔且分散,地处偏远地区,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导致设施正常运行和维护管理困难等难题,研究开发具有远程监控管理功能的分散型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并进行成果转化应用。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技术原理:该项目利用基于GPRS网络的通信技术,研究开发针对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的远程监测控制技术和系统;设计开发模块化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优化设备结构,包括大高径比、混合流和推流相结合、无动力污泥回流、悬浮填料等高度集成化的结构设计,降低设备处理费用和能耗,开发具有远程监控管理功能的分散型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C-MBBR)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处理分散型生活污水后,可达标排放。性能指标:多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平均污水处理运行电费小于0.2元/吨水;处理规模可达到5-3000吨/天;处理出水CODcr、TP、NH3-N、SS等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污水处理设施远程监控系统采用基于GPRS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在有GPRS网络信号覆盖的地点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实现了污水处理系统的无人值守和移动式监测控制功能。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该项目采用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采用移动床生物膜工艺,同时具备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优点,可提供移动生物膜和活性污泥共存体系,提高氧利用率和污水处理效率,有机负荷高,同时减少剩余污泥产生量。与国内外同类产品及技术相比,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远程在线监测控制系统应用于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增加了设备功能,拓展了监控系统的应用范围。实现对污水处理一体化设备的遥测、遥信、遥控、遥视、遥调监控,实现污水处理系统的无人化管理,提升系统的实时监控能力,降低分散性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解决了偏远地区分散性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管理维护难题,提高设备管理效率,降低运行维护成本。GPRS移动通信网络应用于监控系统,实现在有GPRS网络信号覆盖的任何地点都可进行监控,有效解决了分散型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监测点分散、分布范围广等问题,同时,完善的通信公网平台也降低了网络建设费用,降低了成本。移动床生物膜工艺应用于一体化设备,采用大比表面积、高生物亲和性的悬浮填料取代了一般悬浮填料,增加了泥龄,降低了剩余污泥量和能耗,有效提高了处理效率。采用太阳能作为备份动力源,降低污水处理运行费用,运行电费仅为0.15-0.20元/吨水,有效解决了传统一体化设备常规动力能源消耗大的问题,达到节约能源并减少常规能源使用带来的污染的效果。在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设置有高效除磷填料的装置,有效去除污水中总磷,有效解决了传统一体化设备缺乏去氮除磷措施,氮、磷去除效果难以达标的问题。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好氧主处理区和沉淀区隔开,并通过导流槽连通,污泥不需动力消耗即可自动回流到主处理区,降低运行能耗,解决了同类产品污泥回流动力能耗高的问题。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采用混合流和推流相结合的优化设计,处理效率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采用大高径比(罐体的有效高度和有效直径比值大于1.3)的结构,提高了氧利用率,加快了污泥沉降速度,有效解决了同类产品高径比小于1.0,反应器处理效率低等问题。根据来水量大小,采用多单元模块化设计,设置一套或多套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污水处理单元。每个处理单元模块化设计,可灵活组合,适应不同处理规模的污水厂建设需求,占地面积小、结构简单、运输及安装方便。经项目技术查新,查新报告显示,国内尚未见有采用该项目类似结构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的文献报道,其技术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该项目已经完成中试研究并进行小规模的推广应用,项目产品在贺州市富川县柳家乡、南宁市上林县镇圩乡、上林县明亮镇等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应用结果表明,基于GPRS通信的远程在线监控系统运行稳定,实现了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实时监控,一体化设备采用的核心处理单元移动床生物膜法处理效果良好,系统出水主要污染物指标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项目产品性能优越,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且占地小,能耗低,为用户节约了大量的成本和费用。项目技术成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有保证。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该项目已经完成中试研究及小规模推广应用,项目产品已在南宁市上林镇圩乡、上林县明亮镇、贺州市富川县柳家乡、富川县莲山镇大堔坝、忻城县果遂乡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下一步将该项目技术成果推向市场,加大技术成果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