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中国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646

成果描述:

该项目属于农业科学技术领域。农药是保障农产品安全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但因其特有的生态毒性,不科学合理使用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针对中国农药成分隐性风险高、药液流失严重、农药残留超标和生态环境污染等突出问题,自1998年起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协同攻关,系统分析总结国内外农药发展历程特点,指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概念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率先提出农药高效低风险理念,创建了以有效成分、剂型设计、施用技术及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农药高效低风险技术体系,将风险控制贯穿农药研发、加工、应用及管理全过程,取得系列创新与突破。1.创建了农药有效成分的风险识别技术。率先建立了手性色谱和质谱联用分析方法,成功实现了腈菌唑等大宗使用的手性农药对映体分离,平均检测时间l0min/样品,效率提高12倍,灵敏度0.01mg/kg,提高50-100倍;成功识别了7种以三唑类手性农药为主的对映体隐性风险;明确了4种对映体的差异性代谢规律及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关键因子,为高效低风险手性农药的研发、应用及风险控制提供了技术指导。2.率先建立“表面张力和接触角”双因子药液对靶润湿识别技术。制定了“表面张力低于30mN/m、接触角大于90度为难润湿作物;表面张力高于40mN/m、接触角小于90度为易润湿作物”量化指标,提高对靶沉积率30%以上;开展了作物叶面电荷与药剂带电量的协同关系研究,研发了啶虫脒等6个定向对靶吸附油剂新产品,对靶沉积率提高到90%以上。通过水基化技术创新、有害溶剂替代、专用剂型设计、功能助剂优化,研发了10个高效低风险农药制剂并进行了产业化,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进行了应用。3.研发了“科学选药、合理配药、精准喷药”高效低风险施药技术。攻克了诊断剂量和时间控制、货架寿命及田间适应性等技术难题,发明了瓜蚜等精准选药试剂盒26套,1-3小时即可完成药剂选择,准确率达到80%以上;建立了可视化液滴形态标准,发明了药液沾着展布比对卡,实时指导田间适宜剂型与桶混助剂的使用,可减少农药用量20-30%;研究了不同施药条件下药液浓度、雾滴大小、覆盖密度等与防治效果的关系,发明了12套药剂喷雾雾滴密度指导卡,实现了用“雾滴个数”指导农民用药,减少药液喷施量30-70%。4.提出了以“风险监测、风险评估、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方案。系统开展了高风险农药对后茬作物药害、环境生物毒性、农产品残留超标等风险控制研究,三唑磷、毒死蜱等8种农药风险控制措施被行业主管部门采纳,为农药风险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项目获国家授权专利13件、农药新产品登记证书10个,出版著作4部,发表科技论文108篇(SCI收录60篇),培养博(硕)士研究生45名。成果推广应用面积1.8亿亩次,新增农业产值149.9亿元,新增效益107.0亿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