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入侵危险性害虫红火蚁防控机理和关键技术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华南农业大学;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福建农林大学;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东省植保植检总站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584

成果描述:

红火蚁是继SARS、禽流感后又一个入侵中国对人畜安全有重大威胁和危害的危险性有害生物。其习性凶猛,竞争力强,易造成人畜严重过敏甚至休克死亡,对农林业和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危害极大。常规的害虫防治方法却难以控制其入侵和危害。该项目历经11年深入研究,系统阐明了红火蚁入侵、灾变规律及防控机理,创建了高效检疫、监测、防治关键技术体系,并广泛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中国防控该蚁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显著提升了中国入侵生物防控能力和水平,促进了有害生物控制行业的科技进步。主要创新成果如下:首次鉴定了入侵中国大陆的红火蚁,阐明了其入侵、传播和扩张时空规律,为阻截该蚁入侵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发现该蚁入侵中国大陆,揭示了其遗传多样性、来源、方式、途径、路线和不同时空尺度迁移、扩张规律;创建了入侵、扩张预测方法体系,成为了大空间开展监测、预警与阻截的重要依据。系统揭示了红火蚁灾变规律和机理,为有效监测、防控该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探明了红火蚁的入侵社会型、生物学、行为学、种群动态、生态适应、种间竞争/互惠等规律,阐明了入侵对南方主要类型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负面影响,以及对土壤环境等干扰作用,明确了多样化生境抑制其入侵、群落多样性恢复规律及机理,摸清了行为调控、巢间识别规律及化学、分子机制,揭示了化学感受相关基因新功能及避光行为调节机制。全面构建了快速高效的监测和检疫技术体系,创立了适用于中国的应急防控与根除技术体系,研发了高效药剂及其应用技术,为控制红火蚁的扩张和猖獗危害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构建了包括8项新技术、新方法的监测技术体系,准确率98%以上;连续11年监测明确了中国该蚁的大空间扩散动态;研发了产地和调运检疫高效实用技术、近红外反射蚁巢检测系统、疫情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疫情实时管理平台;建立了药剂毐力、防效评价标准方法,明确了46种药剂传递毒力、作用机制、防效及环境效应,发现农药诱导的清除蚁后的行为并阐明机理;研制出4个高效药剂及应用技术,创制高引诱性、强防水性制剂和多雨、低温条件施药技术,突破了关键技术瓶颈,防效90%以上;创建了适用于中国主要生态区的应急防控、根除模式和技术体系。在管理与推广方面建立了由20余项国家、省部标准、预案、方案构成的全面的管理、技术标准体系,组建包括19个省区的全国监测防控协作网应用体系,促进了中国外来有害生物管理机制建设;大范围推广成熟技术,应用2920万亩次,防效91.6%,成功铲除多个疫区疫情;检疫61.9万批次,截获2262批次,灭除100%;宣传培训3249次、23.4万人次,发放资料292.5万份;避免人员被伤害39.8万人次。项目为中国农林业安全做出了直接贡献,社会影响和效益巨大。项目获得国家专利1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项、农药登记证4项、国家标准等4项;发表论著181篇部(SCI源刊物45篇),培养博士、硕士50余名;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