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麻类作物高效育种及其高值化利用

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福建农林大学;东华大学;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浙江省萧山棉麻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安徽省种子协会;信阳市农业科学院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576

成果描述:

该项目从麻类产业链协同创新,基因源发掘利用与高效聚合育种技术创新;超高产优质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技术推广;纤维精细化加工与高值化技术创新,实现了新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麻类基因源搜集鉴定、发掘创新与整合生物学拓展:收集黄麻、红麻、苎麻、亚麻8174份,数量居世界前列;创建6个麻类种质资源库(圃)及形态、图像、分子数据库,创制出163份特异种质。集成整合生物学技术,提出黄麻起源与演化新学说;开展麻类遗传多样性、纤维发育、雄性不育、蛋白质与基因组学、SSH文库等研究:首次构建高密度黄麻、红麻遗传图谱4张,绘制黄/红麻品种指纹图谱503份;炭疽病、根线虫接种与基因测序鉴定发现病原菌5个;发掘抗逆和纤维发育基因191条;开发黄/红麻SSR与SNP标记23000对。麻类高效聚合育种与高产配套关键技术创新:集成聚合杂交、混合系谱法、穿梭育种、配合力育种、航天育种和整合生物学技术,创建高效聚合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优质、超高产红麻福红2号、952、991、992、T19;菜用黄麻福农1至5号及中黄麻1至4号;苎麻华苎1至5号,湘苎7兮、Tri-1、Tri-2;亚麻黑亚14至23号等新品种70个,建成万亩麻类三级快繁基地,推广的品种数和面积约占全国70%,比对照增产15~40%。首次育成光钝感、基本营养型等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6个,实现三系配套:育成的杂交红麻福航优1、2号等,突破早花减产及低纬度国家周年双熟双高产瓶颈,并大面积推广。创建苎麻营养诊断图像识别技术和推广轻简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麻类收获、脱胶、精细化纤维湿纺、混纺技术集成创新:研制出麻类播种、收割、剥皮、脱粒、纤维水洗农机具;创新复合生物酶与过氧化物酶脱胶、环保型生物-化学纤维脱胶法,提升麻类纤维制备水平。突破了黄/红麻精细化纤维与棉花、亚麻纤维混纺、湿纺等技术瓶颈,混纺纱支数高达24公支;集成牵切、赛络纺、赛络菲尔纺等技术,纺制苎麻高支股线达200公支;优化麻纺纱加工、提高麻纱质量。麻类新用途高值化新产品创新:创新黄/红麻与亚麻或棉混纺面料或高支织物、家居饰品与床上用品;利用麻秸秆开发麻塑、麻炭、轻型复合材料;开发养生麻茶、护肤及CLA新产品。产业联盟“一带一路”拓展国际麻类科技合作:已签订国际麻类科技合作协议6项,承担援马里、马来西亚、贝宁黄/红麻示范推广项目,举办国际研讨会与技术培训会9期,为“一带一路”战略作出贡献。该项目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授权发明专利65项、其他知识产权112项。近三年新品种应用及产品新增销售额44.42亿元,新增利润9.62亿元。发表权威期刊论文109篇(其中SCI 49篇),著作19部,行业标准4项,培养博硕士生136名。该项目成果总体达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红麻与苎麻育种技术及指标居国际领先水平。
需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