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上海市 宝山区
关键词: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渭南师范学院;威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成果类型:其它
成果领域:生物与新医药
成果编号:A2021061000004571
成果描述:
| 研究内容:鱼类生境中存在多种病原微生物,而其早期胚胎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导致胚胎死亡率很高。这给鱼类养殖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因此,鱼类母源性免疫研究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又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过去16年,该项目围绕鱼类生殖相关蛋白卵黄蛋白原(Vg)及其衍生的卵黄蛋白免疫功能以及母源性免疫这一主题,开展系统研究,发现了Vg和卵黄蛋白的免疫新功能,阐明了鱼类母源性免疫规律,取得了比较系统的具有原创性的成果。科学发现点:1.在国内外发现并报道Vg免疫新功能,揭示了其作用机制。Vg不仅是模式识别分子可以与细菌结合,而且是效应分子可以直接杀灭细菌,还是调理素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对细菌的吞噬作用;在体内,Vg参与急性期炎症反应。同时,还证明鲤鱼以及无脊椎动物文昌鱼的Vg也具有类似免疫作用,说明Vg行使免疫功能具有普遍性。这一发现第一次把卵黄蛋白原与免疫作用联系起来,被认为具有“原始创新性”。2.首次报道鱼类高磷蛋白是一种母源性免疫因子,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的新功能。发现高磷蛋白可以保护胚胎免受病原菌侵袭,并揭示其C末端55个氨基酸作用至为关键;还发现鸡高磷蛋白也具有抗菌功能。这是一个全新的发现,改变了传统认为的卵黄蛋白只是胚胎营养物质的认知。3.首次建立起胚胎补体活性分析方法并成功应用于鱼类胚胎补体活性测定,发现替代补体途径参与鱼类胚胎免疫保护,并证明补体因子C3和fB等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胚胎)。还发现替代补体途径同样参与无脊椎动物文昌鱼胚胎的免疫保护,说明补体参与胚胎免疫保护具有普遍意义。4.证明亲代适应性免疫关键分子IgM可以传递给子代,且为子代提供免疫保护,用确凿的证据证明了前人有关“鱼类卵子中IgM来自母体”的推测。新近,项目负责人还发现几丁质酶和MBL等都是鱼类新的母源性免疫因子,对胚胎有保护作用(Dev Comp Immunol2013,40:28-34; 2014, 46:314-22; 489-98)。科学价值:卵黄蛋白原及其衍生产物卵黄蛋白免疫新功能的发现,拓展了鱼类先天免疫研究范畴;鱼类免疫因子的亲子传递规律以及对子代保护作用的阐释,丰富和提升了对母源性免疫规律的认识,对提高鱼类育苗成活率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并对同属脊椎动物的人类自身的母源性免疫研究也有启发与借鉴作用。同行引用和评价:成果形成20篇密切相关论文,被Curr Biol、PLoS Biol和PLoS Genet等SCI期刊文章他引343次,其中8篇代表性论文被SCI期刊文章他引224次,包括被著名鱼病学家K. Buchman和Fish & Shellfish Immunology主编C.J. Secombe引用;成果曾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被国外学术同行誉为是“新发现”(new findings)、“新观察”(novel observations)和具“原创性”(novelties),被Sci Signal编辑选中撰文推介,被国际权威在6本外文专著和14篇外文综述中引用,成为美、英等国学者后续跟进研究立项依据的重要参考;应邀撰写英文综述2篇,受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作大会或分会报告10余次,产生了广泛国际影响。 |